自古名山出名茶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发现、栽培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迄今为止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我国的茶叶经历了由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的过程,创造出了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六大茶系,形成了外形千姿百态、品质各具特色、数量众多的各类名茶。

成书于公元8世纪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记述了当时的各类名茶。因此,有文字可考的名茶历史至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据我国茶叶专家和学者考证,中国在唐朝有名茶55个、宋朝93个、元朝50个、明朝58个、清朝42个。2000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茶志》共收录全国各地名茶1017个,设专条介绍的就有309个。

红茶

在种类繁多的各类名茶中,很多都产自祖国的名山大川。如凤凰水仙、庐山云雾、蒙顶甘露、峨眉竹叶青、正山小种、韶山邵峰、都匀毛尖、江山绿牡丹、顾诸紫笋、敬亭绿雪、南糯白毫等。

被众人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就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一带,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以产于狮峰的品质最佳;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太平猴魁产于安徽太平县猴坑;黄山毛峰产于国家著名风景区黄山;六安瓜片,又名斋云瓜片,产于安徽六安金寨县斋云山蝙蝠洞;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八百里洞庭”中秀丽的君山岛;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地区“五山两潭”(震雷山、云雾山、天云山、脊云山和黑龙潭、白龙潭);武夷岩茶产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

茶以山名,山以茶显,自古名山出名茶。是名山培育了名茶,名茶丰富了名山的文化内涵,其源远流长。

一、武夷山概况

武夷山市原名崇安县,“因崇地安宁而称”。她建署于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四处、世界第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2007年5月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区。

武夷山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学术界目前也无法定论。但流传最广的还是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武夷山原叫荆南山,山里有个姓彭的老人,以开山治水而名。人们尊称为“彭祖”。

彭祖善养生术,寿终七百七十七岁,育有二子,一曰彭武,一曰彭夷。子承父业,兄弟两继续率众辟岭拓荒,造福百姓。后人为纪念他们,用他们兄弟俩的名字将荆门山改为“武夷山”。

武夷山市地处福建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东与浦城县交界,南与建阳市交界,西与光泽县交界,北与江西省铅山县交界。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全市总土地面积为2798平方公里,总人口 21.8万人。辖3个街道、7个乡镇、6个国有农茶厂、115个行政村。境内拥有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越王城遗址。

“三三秀水清为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到过武夷山的人都说武夷山水美。武夷山山水结合,有山有水,集山岳、河川风景于一身,奇、秀、美、古,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

(一)武夷山的美感在于山

武夷山的山不高,主要景区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但却有大山的雄伟,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奇秀甲东南”之美誉。

(二)武夷山的灵性在于水

境内清泉、飞瀑、山涧、溪流随处可见。山环水转、水绕山行、风情万种、如诉如歌、孕育灵气。

(三)武夷山的积淀在文化

武夷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随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留下了“架壑船棺”、“虹桥板”和占地48万平方米的汉代“闽越王城”等众多文化。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了50多年,其理学思想就是在这里孕育发展,形成发扬光大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南宋著名学者胡安国、胡宏、胡寅、胡宪,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子羽等都诞生在这里。仅历史上有记载的书院、寺庙、宫观就达187处,亭台楼阁117座,至今可辨认的历代摩崖石刻有400多处。被儒家称为“闽邦邹鲁”,道家称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佛家称为“明心见性的镜台”,是中国少有的“儒、道、佛”三教同山之地。

(四)武夷山的骄傲在资源

武夷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5.3%,保存了世界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带、针叶阔叶过渡林带、温性针叶林带、中山苔藓矮曲林带和中山草甸五个植被带在这里依次分布。已知植物种类达3728种,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已知动物5110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尚存珍稀、频危物种的栖息地,是代表生物演变过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被中外专家称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之窗”。1990年原世界旅游执委会主席巴尔科夫人称之为“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风景区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

二、独特的武夷茶文化

“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武夷茶,从它开始现身,就一直受到世人的追逐、茶人的推崇、文人的礼赞、国外友人的膜拜。随着人们对茶认知度的提升,武夷茶更是光芒四射。武夷山茶何以无穷魅力?

(一)武夷茶历史久远

武夷茶历史悠久。早在汉时,传言汉武帝得知武夷有好茶,即令建洲太守搜寻并将其纳入贡品。唐朝被载入史册,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唐朝的孙樵、徐夤,以武夷茶为主题所做诗文《送茶与焦刑部书》、《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最早记录茶事活动的茶文、茶诗。宋代丁渭、蔡襄、苏轼、董天工、范仲淹、朱熹等文人墨客、达官名流,纷至沓来,武夷茶名声大振,驰名天下。元大德年间,武夷茶已与建瓯北苑茶并驾齐驱,被誉为“茶中仙子”,秀于茶坛。皇家在武夷山建造“御茶园”,督制“贡茶”。据明万历年间《建宁府志》记载,明初武夷山贡茶就达548斤。清光绪年间,贡茶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开始走向世界,香飘欧洲及东南亚各国,在英国成了王公贵族竞相追逐的珍品。

(二)生长环境得天独厚

武夷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916.4毫米。九曲溪、崇阳溪、黄柏溪三条溪流和峰峦、沟壑、丘陵相互交错,山间常年云雾弥漫,日照时间短,散射光漫布,空气相对湿度在78%,无霜期255天,无冻害风害。独特的区域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陆羽《茶经》:“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之土壤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砂岩、贡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成岩。茶园成土母岩由火山砾岩与页岩组成,土层深度在1米以上,PH值在4.5-5.2之间,腐殖质含量在1-4%,呈酸性,十分利于茶树的生长。

独特的气候,适宜的土壤,优良的自然环境为武夷茶生理和生化过程的物质代谢创造了稳定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武夷茶鲜叶自然品质优异的外在因素,造就了武夷茶优良的内质和独特的“岩骨花香”。

(三)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山茶树的品种多属于有性繁殖系,在漫长的栽培选育过程中,演变出了性状各异、品质不同的众多单丛、名丛和品种。武夷山单株选育命名自宋代开始,经历10多个世纪,现有名丛近千种,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1942年林馥泉先生对慧夗一带茶树品种进行调查,发现有830种,列出“花名”就达286个,是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武夷茶,在世界茶树植物学分类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长期以来就是以“武夷”的英语翻译“Bohea”来命名,被称为武夷种(thea,bohea)、武夷亚种(ssp,bohea)或武夷变种(var.bohea)。

红茶

(四)制作工艺独特、品质优异

武夷山茶农在漫长的茶叶制作过程中,从名传一方的蜡面、研膏、龙团凤饼、石乳、先春、武夷松萝,总结创造出了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并一直传承完善至今。我国茶叶泰斗陈椽教授研究,著文说:“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术”作为唯一的茶叶类项目,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茶圣吴觉农研究认为:“产制了武夷岩茶的福建崇安,又产制出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烟小种)”(引自《茶经评述》)。程启坤在《中国茶经》中记述:“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自星村小种红茶创造以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可以说武夷山不仅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红茶的发源地。优良的武夷山生态环境、丰富的茶树品种和独特的制茶工艺,造就了武夷茶与众不同优异的品质。《本草纲目补遗》中载:“诸茶皆性寒,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大红袍绿叶红镶边,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甘泽清冽,舌底生津,馥郁幽兰,驰名中外。有“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兼红茶绿茶之长”。

星村产正山小种红茶在清朝盛誉欧美,《崇安县新志》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山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

(五)武夷茶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

武夷茶对外交流自明朝就有记载,先是远销华侨居留地,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许多学者研究认为1610年运往欧洲的第一批茶叶就有武夷茶。此后,荷兰、瑞典、英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先后将武夷茶从海上运往欧洲、美洲各国,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中叶五口通商后达鼎盛时期。许多欧美人是喝了武夷茶(Bohea)后,开始了解中国,也是因为有了武夷茶而有了红茶的称呼,从而演绎出“下午茶”的红茶文化。

武夷山下梅村作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更是忠实地见证了1782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前后,武夷茶从陆地远销俄罗斯、欧洲的一条万里茶路的茶文化交流历史。至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武夷岩茶和红茶的制作工艺,外传到印度等地,乌克斯(美国)著的《茶叶全书》有具体的记述。武夷茶在清中期前曾代表着中国茶频繁对外交流的记录,也已载入中国茶史。

(六)武夷茶文化博大精深

《武夷山志》云:“名山胜景必因人而传,名山、名水因名人而益著。”山水是这样,名茶也是这样。没有名人的推崇,再好的茶叶也只是好茶而已。武夷山优越的人文环境,为武夷山茶成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武夷山市政协肖天喜主编的《武夷茶经》载:唐至清朝,文人墨客、茶人雅士为武夷茶作诗词至少在200首以上;近、现代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徐夤《尚书惠蜡面茶》、范仲淹《和章珉从事斗茶歌》、苏轼《荔枝叹》、白玉蟾《水调歌头.咏茶》、朱熹《茶灶》、释超全《武夷茶歌》、乾隆《冬夜煎茶》、周亮工《闽茶曲》等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咏武夷茶的千古名作。而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赵孟頫的《御茶园记》、王复礼的《茶说》、陆廷灿的《随见录》、袁枚的《武夷茶》、梁章钜的《品茶》、连横的《茗谈》等都成了记录武夷茶的传世名篇。此外还有描述“斗茶”、“功夫茶”的品饮艺术,以及流传于民间的茶俗“喊山”、“祭茶”、茶故事、茶歌舞等,都进一步丰富了武夷的茶文化。

三、武夷茶的发展

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武夷茶迅猛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至2007年止全市种植面积达115473亩,其中无公害茶园近7.8万亩,总产近5161吨,拥有茶企业305家,茶叶加工作坊769家,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涉茶产业总值达7.15亿元。乡乡有茶厂、村村有茶农,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在科技创新方面,成功对大红袍进行无性繁殖,大量科技成果得以推广,传统四大名丛(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以及当代名丛武夷水仙、武夷肉桂繁育技术得以突破,加工水平得以提升。武夷岩茶连续6年被国家农业部、商业部评为乌龙茶金奖,是茶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2002年6月被国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红袍”、“正山小种”获国家商标局核准证明商标。2003年,武夷山获得了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提示:请认准金骏眉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红茶 > 金针梅茶 >
电话: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