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坦洋工夫的发源地——坦洋村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这个时节,绽放一季的烂漫早已鲜艳褪去,大雨初霁后的田塍园径旁,依稀可以看到零落成泥的花瓣残骸,这是种无奈,尽管我们都想极力去挽留。毕竟,道法自然,自然的季节更替并不因人的情感和意志而停滞或推延,该去的终究要去,该来的终究是会来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红残的去牵引了绿葱的来,一个的结束又带来了另一个的开始。大自然的化迁尚且如此,人类历史的递嬗又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是一种茶和一个小山村?当然,人生亦复如是。这些都是坦洋工夫和坦洋村让我体悟到的。

隐藏渊默的强音

灿烂的日头在无私地向大地辐照着。蜿蜒的小径在脚底无尽地蔓延。我知道从这里开始。便是由喧嚣步入宁静的前奏,这对于成日疲于奔命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我而言,无疑是种久违的释然与闲适。不多时,一幕明快的葱翠倏忽跃入我的瞳孔,使我根本来不及躲闪。就乖乖地被它给俘虏了。这是一片典型的丘陵茶园,一丛丛茶树齐整地缘山势而植。高处就高,低处就低,显得屈曲有情,行行层层环绕在山丘上,像是穿上了翠绿的百褶裙一般;山坡上,缘坡也装点了一株株黄绿的遮阴树,仿佛是额前的缕缕青丝;山脚下的一泓清塘,波光潋滟,点点滴滴都映衬着天光云影。山谷里徐徐而来的山风,吹皱了池水,曳弯了树腰,茶园里早已是绿浪滚滚,茶的清香在周遭弥散。

若说茶园是涵养坦洋工夫的襁褓,那么,坦洋村则是哺育坦洋工夫的摇篮。坦洋工夫之为坦洋工夫,皆因坦洋村而闻名。这个村子并不大,但它的故事却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诞生了一种驰名中外的香茗,创造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坦洋村距福安市区约28公里,一路的颠簸令我们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为了找寻这段传奇历史,再多的疲惫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车在离坦洋村不远的路边停住。小山村位于闽东第一高峰――白云山的南麓,周遭群山环抱,碧树环绕,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它因地处清溪入口处呈“船”形。“四山排闼,一水中流”的布局,使整个村子如同一块长形木板。所以当地人又称坦洋为“板洋”。虽然天气晴朗,但村子里却是雾岚弥漫,覆着黑瓦的村落一片朦胧中若隐若现。俨如仙境的村落。怎不让人心生流连之情呢?

相传,坦洋工夫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有个自建宁来的茶客来坦洋村收购茶叶,将红茶的制造工艺从武夷山传入了坦洋。村民胡福四(又名胡进四),以当地的“菜茶”为原料,成功地试制了红茶,并冠以“坦洋工夫”的茶标,经广州运销国外。这是关于坦洋工夫创制的始末,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坦洋工夫的兴旺与水路、陆路运输航线的开辟的的确确给坦洋村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像是投入清潭的一颗小石块,激起千层浪,让这个静谧的小山村顿时沸腾了起来。据说。每逢茶季时,坦洋村街上接踵摩肩,熙熙攘攘,将刚刚从茶园里采摘的鲜叶送到茶行加工,放眼望去。像是一片由茶叶簇成的绿色海洋。

好景不长,热闹非凡的景象犹如昙花,美丽而短暂。清廷的腐朽、外夷的入侵、频仍的战乱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使坦洋工夫一度黯然失色,孕育坦洋工夫的坦洋村也因坦洋工夫的颓败而沉寂,昔日的鼎盛也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从此,小山村的一切又复归于静默,甚至在沐浴春风的大好时期,坦洋工夫仍险遭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山村继续选择了沉默。

直到如今展现在我面前的依然是那个默默无语的小山村,除了那条涓涓的溪流和零星的几声鸡鸣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的声响。然而,这种沉默并不代表着死寂,亦非靡靡之音,而是蕴藏了强音的“希声”,是无法用耳朵听闻的天籁之音。因为,在这渊默之中,似乎有股蓄势待发的力量,如同萦绕在村落间的云雾一般,正在缓缓地从地面上升。

往昔梦华的搜寻

当地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到的: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

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

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

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

这首民谣是对当时繁荣的坦洋街真实写照。据《福安县志》记载,在坦洋工夫最隆盛的时期里,社溪两岸新屋林立。短短1公里的坦洋街上。竟有36家的大茶行在此扎堆,收购周边七八个县的茶叶,畅销到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收益甚巨。是坦洋工夫缔造了坦洋村和坦洋街的奇迹。于是,便带着一种崇敬而希冀的新心情,从真武桥下来,向前步行数百米来到当年盛极一时的坦洋街前。踏着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我边走边张望,甚至不放过一墙一瓦,遍寻着它遗留的痕迹,然而看到却只是一排排新砌的红砖房,至多也就是一两栋贴着大幅坦洋工夫销售广告的土坯房。就这样,我们在街上悻悻地徜徉着。随行的一位老茶师告诉我说,从前这里的茶行,临街是铺面,为了方便收购、精制和贮藏茶叶。茶商们将茶行修建成两三层楼高。最高甚至可以达到四层。

听着老茶师讲的故事,除了不住地赞叹外,我仍不愿放弃搜寻坦洋街的旧迹。也许是心内的虔诚,也许是机缘巧合,临近街间的尽头时,一栋接近于支离破碎的楼架霎时映入我的眼帘,它犹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茕茕孑立在一堆碎石瓦砾上。从那一根根笔直整齐的木柱和它身后保存完好的飞檐上不难想象它曾经有多么地趾高气扬。楼的一侧已经破旧不堪,而在另一侧木柱间的木板上还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个半圆形的图案,上面刻着精美的对花。此外。在每根木柱的两侧还各有一个精巧的花草木饰。消褪的朱漆色与灰白的木柱显得极为不协调,旁边一爿长满荒草与青苔的残垣断壁更增添了几分残破与衰败。

斑驳背后的焕然

楼架的“突现”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遂循着旁边的一条深巷继续前行。青石板上。苔迹斑斑,一扇灰砖拱门硬生生地陷在斑驳的土墙里,像只愁云密布的眼眸,毫无生气。徐步前行,一栋黑石砌筑的、楼檐有着柔美线条的院落闯进了我的视线。“这就是坦洋村大名鼎鼎的胡家宅邸!”老茶师大声地说道。伫立宅门前,石墙上除了镶嵌着红色梅花窗格以外,还有几个方形、拱门形的类似小窗的洞口,这大概是为了防范土匪用来架设土炮的。门楣上的字早已剥落。但还能隐隐约约地觑见几笔苍劲有力的笔划,想必内容大约是些励志明德的古训。门虚掩着,出于尊重,我轻叩了几下门,许久没人回应。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还是忍不住冒冒然地走了进去。和达官贵人的宅子相比,这个院子不算太大,天井里横着几根晾着衣服的竹竿,爬满青苔的地上杂乱地堆着朽木和断石,一侧的厢房墙体斑驳。上面还镶着几扇雕花窗,显得荒凉颓废。

步出宅院,我们看到不远处的房顶上有两个红彤彤的热气球在空中飞舞。下面系着条幅。走近一看,原来是个祠堂,虽然院门紧闭,但是透过院门的缝隙能清楚地看到门楹赫然刻着“胡氏宗祠”四个金字。新祠堂是在早年胡家祠堂的原址上修葺的,屋顶上覆着油亮的黑瓦,外墙全是用青砖砌筑而成,上面还有几幅美轮美奂的石雕画,在宝蓝色琉璃墙檐的映衬下焕然一新。胡氏宗祠的修缮,是坦洋人对坦洋工夫之父胡福四的怀念,也是对坦洋工夫繁华往昔的追忆。但更多地是在表达坦洋人对坦洋工夫亘古不变的一片深情。

提示:请认准金骏眉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红茶 > 坦洋工夫 >
电话: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