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茉莉花茶
福州茉莉花茶的诞生
福州市农业局农经处郑处长,对茉莉花的历史深有研究,他介绍,福州地方志记载,茉莉花原产印度,由音译称为末利、抹利等,“有掩群芳之意”郑处长说。
西汉时落户福州,南宋时,福州已遍城茉莉,成为茉莉之都。
中国是茶叶之国,茶叶与茉莉花能不能结合?伴随这一过程的争论,持续长达千年,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并不阻碍中国人对花茶的探索,茉莉花茶诞生于南宋时期。
花茶一开始就遭到质疑,张源在《茶录》里就评论说:“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经点染,便失其真。”。徐火勃则批评道:闽人多以茉莉之属,浸水瀹茶,虽一时香气浮碗,而于茶理大舛。
支持花茶的也不少,为了能将茶与花的优点结合,先人们研究出窨制工艺,将茶叶与茉莉花结合在一起,花吐香、茶吸香,然后将茶与花分离。
历史上,两种观点不断冲突,“茉莉花茶,就是在这种争议中,不断磨合,不断改进工艺,不断成长。”郑处长说。
据统计,现在,茉莉花茶已经达到全国总产量的15%,高峰时到达25%,福州一年茉莉花茶生产产值达到10亿元。
“花茶能发展到后来如此大的规模,说明花与茶的结合,得到了人民的认可”郑处长说。
福州茉莉花茶三起三落
烟片战争后福州茉莉花茶的兴起
在争议中的茉莉花茶,到鸦片战争后得到井喷式发展,茉莉花茶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据吕海瑛撰写《福州乌山品茶记》云传闻,乾隆年间,福州一位制茶商人到北京,得知王公大臣嗜好鼻烟,他从茉莉花熏制供应朝庭的鼻烟中得到启发,大胆试制,用茉莉花熏茶,并将其送进皇宫,受到青睐。朝廷赏了这位商人一件“黄马褂”。
福州茉莉花茶因其色香味均佳,香沁肺腋名扬天下。运到京津市场,立即被抢购一空,轰动京津。茶商们云集福州招工设厂,大量加工福州茉莉花茶运往京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船政学堂设立,人才辈出。
1853年,清政府开放福建茶市,各地茶叶云集福州,从闽海关,输往欧美各国,茶叶贸易成为福州出口贸易的支柱,占出口贸易的90%以上。
福州又是著名的侨乡,借助福州人在海外做生意的优势,1860年,福州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茉莉花茶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茶叶出口达400万磅,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35%。
还有一个原因,慈禧太后对茉莉花有特殊的偏爱,规定除了她,皇宫内的其他人都不能带茉莉花。
在京津的上层官员和外国人中,也引发了茉莉花茶热,茶客趋之若鹜,福州茉莉花茶一时成为高档消费品,茉莉花茶逐渐成为贡茶。
当时仓山沿闽江的泛船浦一带已有多家洋行,经营主要货物是茶叶。
“走马仓前观走马,泛船浦内看番船。”这句福州谚语说出当时百舸争流的盛景,这些来来往往的船只中,大部分都在做茶叶生意。
日军侵华摧毁福州茉莉花茶行业
“茉莉花茶就是福州货的代表,质量、品质都是顶尖的!”郑处长说。
这次的繁华,一直延续到上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发展到第一个鼎盛时期。
据茶学先辈、茶界泰斗庄晚芳教授的《中国名茶》记载,福州茉莉花茶到抗日战争前夕,年产量已上升到近万吨。
福州成为全国花茶生产中心与集散地,这个集散地就在福州的仓山。20至30年代,仓山地区已有30多家茶行,较大规模的有何同泰、建春、春记等茶行,年销量均在1000担以上。
何同泰的创始人,何培訚,藤山(今仓山区)人,出生于茶叶世家的他18岁开始当学徒,后创立何同泰商行,因为注重茶叶的质量而闻名。
1930年,福州爆发“刘卢战争”,海路不通。时值制茶旺季,茶市暴跌。何培訚抓住时机,廉价购进大批茶胚和茉莉花,窨制茉莉花茶,并通过军队关系,运销天津,轰动天津茶市。
何同泰开始发展壮大,与人合伙开始南方茶厂,在上海、浙江、天津等地设经营部,还在台湾设立分号。
1939年,何同泰资产达到166万元,实力和规模居福州同行首位。
福州被日军两次占领期间,何同泰被迫停产并遭洗劫,何培訚到永泰避难。抗日战争时期,交通阻隔,销路受到极大限制,茶行倒闭,花农和茶农被迫改种其他农作物以求糊口。
1945年,福州茉莉花茶已基本上停产,濒临绝境。
公私合营福州茉莉花茶茶厂成航母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1949年,福州茶厂成立。
50年代,前苏联茶叶专家小组来福州考察时提出:“二战时,在莫斯科博物馆里还保存着福州产的‘茉莉花茶’仍未变质,现在是否还有生产?”
据当时已经60多岁的林木隆老师傅描述,50多年前的福州曾生产过一种“蛾眉花茶”,此茶系精选在清明节之前采的嫩如飞蛾的眉毛一般的茶芽,采用夏天最优质的福州茉莉花为原料窨制而成。我市立即组织恢复生产,挽救失传了多年的品牌产品。
此后,福州茉莉花茶“蛾眉花茶”作为“国庆礼茶”每年送交国家礼宾司作为招待外宾的专用品牌产品。
福州茉莉花茶得到极好的发展机遇,恢复茉莉花种植、花茶生产。
何同泰茶行,在抗战胜利后,不但恢复了生产,何培訚从台湾引进了全套制茶机械,建成了当时全国仅有的比较完整的茶叶精制机械化茶厂,结束了花茶生产纯手工操作的历史。
何同泰恢复原先的繁荣,1954年何同泰有固定职工188人,年产精制花茶1650担。
1955年参加公私合营,并入福州茶厂,一同并入的还有100多家私人茶行。福州茶厂开启了茉莉花茶新纪元。
繁荣刚一开始,就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大家饭都没得吃,茉莉花也被砍伐殆尽。
福州茉莉花茶技术革新后机械化生产
第二次打击,为再次的发展赢得技术革新的时机。
福州茶厂在1960年,开始设计研制“箱式立体窨花机”。1975年,成功研制“75型花茶窨制联合机”。
1976年4月,在福州大学自动化研究所协助下,研制“闽76-Ⅰ型”花茶窨制联合机,1980年9月取得成功,不仅改善了劳动条件,而且使摊花、筛花、窨花、通花和起花等工序联合作业,提高工效4倍,节约占地面积一半,是当时花茶窨制作业最先进的设备之一。
改革开放后,先进的窨花技术,加上种植面积恢复,福州茉莉花茶加工生产慢慢走向历史的巅峰。当时,茉莉花茶市场已经逐渐培育出来,茉莉花作为市民必需品,一直由政府定价。
福州人高愈正经历这次兴起与衰败的全过程。
高愈正的父亲高朝泉,一生致力于研究茉莉花茶制作工艺,解放前当过茶厂的季节工的朝全,解放后进入福州茶厂当技术工。参与了福州茶厂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退休后依然醉心于茉莉花茶,潜心总结花茶加工工艺,参与编写《福建茉莉花茶》。
1982年,高愈正进入福州茶厂,开始了茉莉花茶制造工艺生涯,传承了父亲的技艺。
同一年,福州茶厂花茶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吨,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茉莉花茶加工厂。
“当时在福州茶厂工作,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高愈正说,当时要托关系才能买到茉莉花茶。
1987年福州茶厂又全面应用蒸气加热空气烘干和微机控温新设备、新技术,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厂可谓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为此,福建茶叶界知名专家张天福题词赞曰:“福州茶厂——第一家茉莉花茶”。
国有茶厂的供应,无法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随着茶叶生产和流通领域进一步放开,乡、镇办的茶厂、场一拥而起。
这时,福州仓山城门镇胪雷村的王德星,结束了茶厂打工生涯,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他与很多同行一样,厂房就设在家中,“当时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市场”王德星说,他们生产多少茶叶,都被抢购一空。
王德星回忆,当时城门集聚了400多家的茉莉花茶厂,特别是位于南台岛的胪雷村,遍地种植茉莉花。一位仓山区的老居民回忆那时是“茉莉花香随着清风、顺着流水,弥漫在小城的每一个角落。”
由于有广大的群众基础,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根据广大群众举荐,决定命名茉莉花为市花。
泡温泉、喝香片福州人最爱的享受,在茉莉盛开的季节、一串洁白的茉莉花、一杯香甜的茉莉花茶,让榕城夏日的闷热一扫而光,品茗福州茉莉花茶早已成为福州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产工艺的改进,茉莉花的广泛种植,巨大的市场需求,茉莉花茶产业引来新的高峰。
据统计,当时福州的茉莉花茶厂接近1000家,茉莉花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花茶年加工量接近8万多吨。占全国花茶总量的六成。
王德星等乡镇企业家们在这一次机遇中,赚足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更多的人加入了淘金的行列。
但是茉莉花茶由于政府定价,几十年来价格都没有上涨。政府又将茉莉花茶的标准下放给企业,一些企业为追求利润,开始以次充好。
高愈正介绍,上世纪90年代,福州开始城市化打发展,城门一带渐渐都成为市区的一部分。“种植茉莉花的地方,要么种了别的经济作物,要么变成了工厂。”
量产大的商品,你涨一点价格,都会引起市场很大反响,所以茉莉花的价格一直涨不了。
茉莉花越来越少,价格上不去。高愈正回忆,当时一些企业,买来使用过的茉莉花渣,伴入品质很差的绿茶中,让人误认为是好的花茶,看上去花特多,但一两冲就没有香味了。
“后来就有人以为,茉莉花茶中要有茉莉花”高愈正说,恰恰相反,好的茉莉花茶是用烘青绿茶作茶坯,用含苞欲放的茉莉花花蕾和其拌拼窨制而成。烘青茶坯吸香能力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水热作用,一吐一吸,就完成了一次窨制工艺。
据高愈正介绍,一次窨制程序需要2-3天的时间,好的茉莉花茶要达到7-9次窨制工艺。
当时,基本没有人按照这种工序来做茉莉花茶,高愈正介绍,福州茶厂在当时也受到极大冲击,从94年开始没有什么产量。
那时开始,受闽南茶文化的影响,福州人喝茶开始言必称铁观音,现在铁观音在福州茶叶市场的占有率还维持在70%以上。这两年,武夷岩茶和红茶开始大热,全省各路茶商云集福州,茶叶市场纷争“硝烟弥漫”。然而,福州茉莉花茶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开始有些“非主流”。
福州的茉莉花种植,从10万亩,降到1万亩不到,茉莉花茶市场变成了一个低端茶叶市场。
王德星也感受到当时从事茉莉花茶产业的艰难,眼见着身边一家家的企业倒闭,或者该做其他行业,但他一直坚持了下来。
当时很多人都以次充好,能赚一点算一点,王德星当时就想,这么下去肯定没有出路,所以他一直注重茶叶的品质,“即使是很低的价格,我也要做到在这个价格上最好的品质”王德星说。由于他的坚持,反而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后来,高愈正也离开福州茶厂,但他没有离开茉莉花茶的制造,在父亲高朝泉的指导下,他开始钻研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
他还开了一家茶行,茉莉花市场差价格上不去的时候,他靠从别的茶叶赚到的钱,来养着茉莉花茶。
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开着摩托车,从鼓楼送一桶茉莉花茶到台江,总共才25块钱,被人还打了白条。“当时真的为茉莉花茶不值”老高感叹。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福州茉莉花茶
正当福州茉莉花茶产业低迷之时,广西横县迅猛发展起来。
提示:请认准金骏眉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