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骏眉网 > 金骏眉 > 金骏眉产地 >

寻访福建最美茶乡第二季之——湛卢茶乡松溪

“百里松荫碧长溪” 。松溪,这座位于武夷山脉南麓的闽北小城,将名字展开,就是一副诗意的画卷。

在名茶产区林立的福建,松溪似乎有些不太起眼。殊不知,在宋时,松溪亦是声名显赫的建州茶主产区之一,而在九龙窑熊熊的窑火中也绽放出了温润如玉的青瓷茶器,无不令嗜茶者们爱不释手。

松溪绿茶,是“闽系”绿茶的俊佼者,它与宋代蒸青团讲茶建州“北苑贡茶"一脉相承。在明嘉靖年间,又以产制松萝茶而闻名。1973年,县里引入日本设备,生产供出口的蒸青绿茶,其产制技术水平领跑全省。2006年,由松溪起草的蒸青绿茶“省标”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上世纪80年代,松溪茶叶的量质跃居全省前列,被誉为“茶叶状元县",与闻南的安溪平分秋色。一时间, “南有安溪,北有松溪" ,成为闽茶产业的实力担当。

如今,作为国家级生态县,同时也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的松溪,凭借其天赐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绿、红、白、花等多个茶类。特别是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生态茶园,让人在一盏茶的清芬淡雅中品味山岚雾霭云蒸霞蔚,那是何等的快意人生。

除了茶,松溪亦是多元的,它的多彩使人惊艳:剑气凌然的湛卢宝剑,细腻坚致的青瓷,质朴率真的版画,神奇神秘的百年蔗,还有散落于茂林茶山稻田间的古村落,悠然而恬静。

剑风瓷的,湛卢茶乡。在这个明丽剔透的深秋,遇见缤纷的松溪。

松溪刘源村——教科书式的茶园

刘源村里756亩的龙源生态茶山,算得上福建有机茶园的经典范本。

 

与常规茶园不同,这里的茶树很“含器" ,全都镶嵌在茂座的生态林中于是,从走进茶园的那一刻起,就如同步入了原始森林。

这一时节,虽是叶黄草枯,可园中却毫无萧疏荒凉之感。浓绿的茶丛,间植着高低錯落的树木。最张扬的莫过于桂花,林下茶间,随处可见。红艳艳的丹桂,金灿灿的黄金桂,在潋滟的秋阳里开得非常热闹,满枝满树,密密面西,把空气洇染得浓甜。风过,落英如雨,贬低金黄橙红,花气熏人。此番气势,怕是比杭州西湖的“满陇桂雨"都要社观几分吧。

这片茶园,看似杂芜蛮荒,却是先后得到了欧盟、美国农业部的国际有机认证。"我们的茶园就是教科书上所说的"山戴帽,腰披彩,脚穿鞋。

茶山主人谢荣富口气很自信。据介绍,自2004年首获瑞士有机认证(欧盟EC标准)以来,至今已整整15年。从种植栽培、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到茶叶采制,谢荣富都始终严格遵循有机茶业的生产方式。

除了产制有机茶,这片高颜值的茶园亦是乐活休闲的佳处。可行走茶田,徜徉山光水色,体验手工采茶制茶;亦可闲坐龙源湖畔,静赏天光云影,或垂钓,乐享悠游鱼乐。累了,就到茶园边上的茶室小坐,喝杯有机茶,清甜醇爽的茶汤,会涤荡去疲惫。饿了,就移步茶宴馆,享受一顿有茶香有温度的农家菜。

在这里,行住坐卧,都会发现动人的风景。

松溪双源村——探秘九龙大白

在松溪的第一个夜晚,是从一碗“九龙毫"牡丹王开始的。

它的迷人韵致,激起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并把我们吸引到了"出生地"——郑墩镇双源村。

“上面就是九龙大白茶了。"县茶叶管理总站负责人汤忠福指着山坡上一片繁密的茶行说。茶园所在的山头叫“九龙岗" ,九龙大白茶便由此得名。条条逶迤山脉到此“九龙归岗,风水聚合" ,不仅是藏风得水的宝地,也是古老的茶区。

1963年,双源村支书魏明西同茶业队长魏元兴带领村民在此垦荒种茶时,发现并保留了7株茶树母株。经过多年精心繁育,母树连同繁衍至二代的茶树,也不过50多亩,年产量更是少之又少,约两三百斤。

沿着一旁的小路,走近九龙大白茶的群落。由于被省农业农村厅和当地政府列为“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 ,除了适当的人工除草或采摘外,茶园基本处于野放状态。茶树都在一人多高,旁逸斜出的枝叶,就像一只只硕长的手臂交错在一起,将茶行间的梯壁遮得密密实实。阳光从缝隙里漏下,影绰绰,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叶片也几乎没有一片是完整的。嗜茶的昆虫很“艺术”,啃噬时,在叶面留下了星星点点的孔洞,光影错

落斑驳,而叶脉叶缘却是完好无损。难怪有人说,大自然就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如同福鼎大白茶之于福鼎白茶,政和大白茶之于政和白茶,九龙大白茶是塑造松溪白茶特质的源泉。上世纪80年代,县茶科所由母树改良繁育的九龙大白茶,兼具发芽早、芽长毫多,适应性、抗逆性强,芽毫特白、香高味醇等优异品性。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检测报告显示,它的水浸出物含量达39.8%,而构成白茶风味品质的关键成分 氨基酸含量达4.7%,比福鼎大白茶高出18%,而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也分别高出6%.3%。

汤忠福表示,目前,县里正积极推广种植九龙大白茶,着力打造“九龙白"区域公共品牌。“当前,白茶消费还在持续升温。凭借九龙大白茶的良种特性,松溪白茶将重振雄风。”

松溪官路村——深山寻古树

其实,导访最美茶乡,除了“访” ,更重要的在于“寻"。因为,寻茶本来就是“人在草木间”不断行走、探寻、发现的过程。

“山路很难走啊,只有皮卡才能上得去,而且也只开到山脚,后面都要步行! "一个声音洪亮的中年人说道。他叫黄光祥,官路村的村主任。由于皮卡车座位有限,加之路程颇为漫长,只能选3个体力较好的人去。最后,我、采风团带队老牛和来自宁德的摄影师陈慈蕊幸运“入围”了,跟着黄光祥、制茶能手真刚象和村民组长陈师傅一同进山。

起初,路虽陡,但还算是比较宽的土石路。然而,越往深处,路越逼仄陡峭。再到后来,路干脆就在榛莽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落叶与张牙舞爪的枝蔓。膽逸于山的古茶,总是会以这样方式来阻拦来访的不速之客。“你看,这样的环境,茶的品质能不好吗?"对于村里拥有的这片古茶园,黄光祥深为自豪。

土质松,落叶多,很容易打滑,以至于我们每走一步都很小心翼翼,可谓如履薄冰。

可是,他们仨走起来,就跟在平地走没多大区别,如果走得快,只要40分钟!

沿途,我们看到有两列鹅卵石垒彻的沟渠沿山坡向上延伸,虽是杂草丛生,但依旧齐整。陈师傅说,这是古茶园排水沟的遗迹,逢大雨时,茶园里就不会积水。尽管排水沟的建造年代尚不可考,但古人智慧的光芒却是穿越了时空在闪耀。此外,还有前记坍塌的房基也印证着这里曾有先民住过。

跌跌撞撞地,又走了十多分钟。终于,我们进入了山林的最深处,古茶园也露出了一角。瞬时,我们被阴翳阒寂所重重包围,连心跳呼吸的声音都能清晰地听到。此时,已是正午,葳蕤的枝叶,迎着透过树抄的阳光,沁出了剔透的浓绿。

黄光样说,这片古茶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还有部分是小乔木型大叶种,发芽时间不一。“前几年,有些村民保护意识不强,觉得这是大家共有的,谁都可以采,以至于过度采摘。有的(村民)更短视,把古茶砍了当柴烧,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为了保护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村党支部成立了“旨峰”茶叶专业合作社,并订立《野茶保护禁令》进行严格监管,在保护的前提下予以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双增收。

下山后,我们在合作社里喝到了用古茶树制作的红茶。金黄澄澈的茶汤,清幽香甜,似是花、果、蜜香的综合。细暖一口,稠滑甘润中,蕴藏着抗拒时间的坚韧傲骨。

松溪茶坪村——万亩茶园,壮丽的诗画

“叶绿香重似松,汤明味清如溪。从来佳若似佳人,浓妆淡抹总相宜。青山绿水,乡土乡情,清新福建,山海臻品。"这段美文出自今年春天,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公益广告摄制组到松溪县拍摄的“松溪绿茶" 。此次拍摄得到松溪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期间,摄制组曾先后赶赴茶坪乡、祖墩乡和郑墩镇取景拍摄。

此行,我们就来到央视“松溪绿茶”重要取景地之茶坪乡仰坑万亩茶园。茶平乡位于松溪县南郊,距县城8公里,302省道穿行南北而过,东与浙江庆元县接壤,南与政和县耻邻。茶坪乡是松溪县茶产业的核心区、主产区,是省级生态乡,全乡拥有茶园面积3.5万亩

巍峨的湛卢山下,优美景致和恢去气势,随着汽车的驶入浮现在我们眼前。从山脚一路蜿蜒向上,车辆穿行于绿色之中,新鲜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壮丽的画面让人为之一振,一行的摄影师们不禁赞叹并欢呼起来。原以为熟悉茶山景象的我,看后大大超出既有的印象:近处群山起伏,一坎坎郁郁葱葱的茶树如绿龙盘旋山腰;远处山峦叠翠,一座座挺拔高耸的山峰如仙侠强浮云端;间有乔木鹤立,犹如精灵起舞;偶有山花点缀,万绿丛中一点红。

置身在万亩茶园中,茶山内套种的各种果树,以及厚朴、无患子等树木在这个金秋的季节格外惹人注目。行到茶园茶山至高处,开阔的视野为摄影师们进行航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真是怎么拍都拍不够。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热情好客、质朴如茶的松溪人民看大家走累了,便叫"吃茶去" !而拍照的“老法师"们,听到招呼大家到茶山下品尝出自这片茶园的好茶,才依依不舍得把“长枪短炮”收拾起来。

我们参观的茶山脚下的湛峰茶厂是茶平乡最大的茶企。21世纪以来,松溪茶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特别是近十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建设生态茶园、扶持龙头企业、培育茶叶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湛峰茶厂就是采用这种“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该茶厂始于1993年,其基地茶园就在仰抗万亩茶园中。

"这一切得益于我们的生态环境好,能为'松溪绿茶'品牌增逐影响力也是我们的骄傲。湛峰茶厂总经理陈国爱感慨道。

松溪万钱村——这口甜,300年!

青山起伏,碧溪环绕,一块块整齐的蔗田,错落着俨然的屋舍,在山水之间,徐徐铺展开来。

田间,一丛丛甘蔗,垂下细长繁茂的叶片。微风起伏,就像蓬松的毛发在飘舞。镇里的农技师周琪说,这片百年蔗田虽有300多亩,但母株只有七分地(0.7亩) ,其余的都是由母株繁育出的后代。

在蔗叶深情“簇拥”下,我们来到了百年蔗保护区。若非四周用护栏围起,它们看起来与普通甘蔗基本别无二致。然而,它们长寿的基因正是源于宿根。

和茶树一样,甘蔗这一酝酿甜蜜的植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史。

生物特性决定了甘蔗宿根的寿命,通常只有3-6年。当然,也有例外。

据报道,夏威夷有7年,古巴有16年,斯里兰卡有20多年。然而,比之万前村的百年蔗,恐怕都要望尘莫及。在它们面前,素来不近人情的时间似乎失去了应有的效力,变得束手无策。这里的甘蔗, 自雍正四年( 1726年)种下后,近300年来,每年都是且割且生,如同“偷吃”了长生不老药一般!可以说,这不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是罕见的农业奇迹!

这位“老寿星”的传奇,令我们不禁想要尝尝它的味道。不过,此季为时尚早,只能到村里的科技楼去品尝手工古法熬制的百年蔗红糖。

棕黄色的糖块,入口松脆即化,香甜绵密的口感,酷似巧克力。这口甜,竟是绵延了293年的甜!热情周到的工作人员还为我们准备了一壶老白茶,吃一口糖,配一口茶,糖的甘美与茶的醇厚相交融,这种感觉很温馨。除了当零食,冲饮、煮粥也是百年蔗红糖的正确打开方式。

离开万前村时,我警见,蔗田间交织几行新植的茶树。

“蔗”里有茶,百年蔗就像一位鹤发童顏的老者,默默守护着后人,守护着山村里的一切。

松溪招沙甲村——最美民族风

在许多人看来,少数民族总是带有几分特殊的神秘风情,作为松溪晨美茶乡之旅的一站,我们来到了民族风情独具的花桥乡招沙甲畲村。

早在7世纪初,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简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外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是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

作为库区移民畲族村、国家级生态村一招沙甲村位于松溪花桥乡东部,距县城19公里,东临3000亩茶州水库,南连近万亩大林坑自然保护区,西接九蓬小武夷景观,北存畲族古代聲俗--狮子岩崖葬群。

近年来,依托山水资源和畲乡风情,招沙甲村大力开发生态休闲旅游,建有荷花塘、库湾休闲步道、亲水平台、连心桥、畲族民俗馆、祭台、崖葬步道、生物多样性展馆等众多景观。散步于环湖漫道,房前屋后,金桂飘香,畲乡风情扑面而来。参观畲乡祭台、畲乡民俗馆,听导游讲解畲族的民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这样的最美茶乡之旅真的有点特别。

据了解,聚居在这里的畲族后辈至今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在这个畲族传统的节日中,招沙甲畲族风情村都要举行盛大的“三月三歌会" ,番民们都欢聚到一块,一起欢庆一起歌舞。而除去佳节,平日里组建的畲族婚嫁与辉蹈表演队,也让前往摄影观光者与日俱增、络绎不绝。

此外,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能歌善舞的好手,还是編织刺绣的能工巧匠。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唐代刘禹锡曾有诗云: “长刀短笠去烧香。"在村子里的畲族文化博物馆中,我们看到院子的墙上挂着一排展示畲族人极具特色的竹随编制物和草编制物,这些编织物上,有的描绘了畲族妇女打糍粑的场景,有的是盖着红头盖的出嫁新娘,有的则是穿着华美服饰欢哥舞蹈的场景。不难看出,畲人所制的斗笠、竹席、草帽、草席等,尽管遥隔久远的年岁,却依然有着双手的温度。

松溪梅口埠——家乡小河樟树香

山清水秀的福建,古镇名村资源丰富,这些村落面貌保存良好的古镇,保留着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未断的传统生活脉络,郑墩镇梅口村便是这样一个特色古村落。

漫步梅口,呼吸清新空气,静听污潺流水,远眺白鹭齐飞。整齐挺拔的百年樟树,锃光发亮的鹅卵石古道,无不诉说着梅口不寻常的繁华盛景。

"走啦,看古渡口去!”郑墩镇梅口村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现,在古代,梅口是一个商贸渡口,距今已有一干多年历史,梅口村地处松溪河下游段,河面宽,水流缓,是个得天独厚的水运码头。

可以说,当年舟楫往来的梅口,其所有的故事都应从如今成为休闲之地的古渡口说起。如果没有松溪河,梅口会和所有的深山小城一样,靠着土产、李果,在淹没于丛山中的小道上和外界保持着稀疏的联系。可喜的是,它偏偏受大自然眷顾,在崇山峻岭间得了一条奔向大江大海的溪流。也因此,梅口从古代至民国,均为闻东北与浙南边境交通要冲,历史上闻名遐迩。直到建国初期,梅口村人多以撑伐,撑船运送货物为业。

听说,梅口古渡口码头是松溪境内最后一个渡口。以前,往来船只不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选择在这个渡口过夜,岸边主干道旁开设有布店、豆腐店、理发店、小吃店等,像个小集市,热闹非凡。

随着古渡口渐渐失去昔日的水运交通功能,梅口古渡旁的老房子逐渐荒废,但鹅卵石铺砌的石巷仍保存完好,巷巷相通。古房子墙基亦用鹅卵砌,墙上部分泥土筑,亦有青砖砌,精致古朴。而那房前屋后的香樟树则矗立百年,与往昔相比风采似乎更胜一筹。站在百年樟树下,遥想当年。孩子们在此采野果、捉蜻蜓、挖地龙,还可以闻到阵阵如仙女秀发香的樟木香;村里的姑娘们出嫁了,人手提上一把樟木箱,装的尽是亲人那满满的爱。

松溪吴山头村——十年磨一剑的开端

据记载,南宋绍兴年间, 22岁的朱熹初登官场,便遭遇挫折,万分惆怅。这一年,朱熹在去祭拜祖父的途中,登上了慕名已久的松溪湛卢山。这里的奇峰胜景让朱熹心中的积郁顿时烟消云散,年经的朱熹索性在湛卢山上结庐而居、读书著作,而后筑造书院取名为“吟室”

在湛卢山脚下有一吴山头村,还有一条蜿蜒的古道。相传,继欧治子、朱熹之后,慕名纷至的志学之士,正是从这条古道徒步湛卢山,走出了“湛卢文化”的开端。

此站我们到访的便是这条古道入口处的吴山头村。吴山头村位于松溪县南郊,地处茶平乡西部,距县城12公里,海拔700多米,是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该村地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湛卢山境内,依山而建,不仅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延续了明清两代的风格,还有千年红豆杉、香操、马尾松古树群、古道、梯田、茶山、竹影、云海等相得益彰的自然景观。

目前,吴山头村已被建成基卢山美术写生基地、湛卢山摄影基地,被省文联授予湛卢诗歌村创作基地,县文化部门还在吴山头村成立了湛卢诗歌村,诗歌村由福建著名诗人哈雷先生担任"首任村长”。

那天,我们徜祥在这个诗意村庄的风水林中。几十株红豆杉、香樟、马尾松,树龄大都在三五百年以上,有的高耸云天,掩映着古道;有的成双成队,相拥着岁月;有的独立坡顶,笑迎来往过客。它们历经沧桑,仍然生机勃勃。忽然想到,这些古树名木,其实皆乃朱郎去后裁,这更能说明文化传承的伟大力量。

从村子走出来,我还攀登了一段岑若古道。大汗淋漓的同时,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对朱熹的《登卢峰》诗倍感亲切,应该读懂了“我行独忘疲,泉石有招引"的含义:这是年轻学者仰望先贤,胸中有志,是“十年磨一剑”,是“一创起,光射牛斗之城”。

提示:请认准金骏眉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电话: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