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寻访漳平水仙茶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漳平水仙茶在福建乌龙茶类里面不算大品种,但因其独特的茶饼外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福建乌龙茶类唯一的紧压茶。近年来,随着漳平市政府的积极推广,漳平水仙茶名声日渐兴起,随之也带来一些似是而非的史实文章,让人啼笑皆非。当我亲眼目睹了“永发”为记号的漳平水仙茶印章后,那份要为历史正名的意识就有点紧迫了。

“永发”印章里面有这样的文字:宁洋大会乡七星岩自采正岩水仙发售。这段文字说明,在过去的宁洋县大会这个地方,有一处叫七星岩的所在,茶叶制造者通过自采加工的手段,生产了正岩水仙,并把它包装成品出售。发售人是刘永发,他用自已的名字当作商号,说明他是第一代“永发”记的当家人。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漳平水仙茶饼的执照者商号。

武夷正岩水仙 漳平水仙源头

这个正岩水仙,与武夷山的正岩水仙还真有些关联。

史料记载,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9年)大会村牛林坑自然村的农民刘永发和郑玉光,从建瓯水吉引进水仙茶苗,在宁洋县大会村种植,在制茶技艺上,以武夷岩茶制法为主,并吸收闽南乌龙茶制法,介于轻(发酵)重(发酵)之间,不忘武夷山原产地传统又注重闽南周边市场口味的做法,使漳平水仙在那个时代大放异彩,一度作为奢侈品,只有当官、经商、赌场、烟馆的人,才有钱买来饮用。

建瓯水吉的水仙茶叶显然不能算武夷水仙,更不能叫正岩水仙。武夷山的茶叶才有正岩这么一说。现在的武夷山市,历史上是崇安县,隶属建瓯,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很早就有正岩、半岩和外山茶叶的分别。

市场上常见的闽北水仙有两大代表:即闽北水仙和武夷水仙。产于武夷山以外地区的,统称为闽北水仙,它们当中又分为南路水仙、北苑水仙等等产品。闽北水仙茶汤滋味与武夷水仙的风格有所不同,更为平和。武夷水仙,是以产于武夷山市而得名。武夷水仙中有的称“正岩水仙”,有的称“老丛水仙”。所谓正岩,指产于风景区范围内的水仙茶;所谓老丛,是指茶树树龄至少20年甚至百年以上,产品岩韵明显。

被刘永发称为正岩水仙的茶,与武夷山的正岩水仙茶是同一种水仙茶,但此正岩非武夷山之正岩。刘永发的正岩水仙看上去好像说得很具体,特指七星岩,但是常识上,离开武夷山特有的生长环境。都不能叫正岩,充其量只能说明他从那边购买回来的茶叶种苗是正岩的水仙茶叶品种。显然,刘永发在那个时代已经知道正岩的名贵及其商品价值,所以才远走建瓯,购买良种,回到家乡,大力种植。但是在商标印章上留下这一模棱两可的正岩提法,是否在消费者当中起到某种“暗示”作用?即使今天,重新审视这个“正岩水仙”,无论从加工包装、品种品质甚至某些香气滋味都有“岩味”,令人难忘。可见刘永发当年是多么用心。

永发撰写星岩 大会今无古树

宁洋是一个被撤销的县城,1956年7月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4次会议通过决定,撤销了宁洋县。它的县城所在地,是今天的漳平市双洋镇。大会现在是双洋镇溪口村的一个自然村。以“永发”为商品记号的当家人刘永发,家住大会自然村的牛林坑。刘永发的祖辈因招了游姓后人入赘,于是,刘游两姓人家在大会村共同建造了一个祠堂,里面供奉着刘游两姓祖先。此后,在大会这个地方,姓刘的跟姓游的实际上就是一家人。

个头不高的刘永发身手矫健,他的外号叫石岽古,意思是他跟石岽(学名:棘胸蛙)一样,经常往大山深涧里钻,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跨壑越涧无所不能。他模仿武夷山的做法,把这里的茶也命名为正岩水仙,以区别于其它人和其它产地的水仙茶。

可惜我们在当地没有打听到七星岩的所在。叫七星岩的地方,一个在广东肇庆,一个在福建的清流,一个在台湾,一个在桂林,漳平和建瓯都没有七星岩,七星岩不在武夷山,也不在大会村。那么,不在岩石中生长的茶叶就无法叫正岩。

我们姑且把这个七星岩的说法当作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吧。假设刘永发当年到了建瓯购买茶树苗,打听到正岩水仙是最好的,问起人家,正岩水仙种植在什么地方,人家就告诉他,是来自武夷山天心岩的正岩水仙。于是,刘永发记下了。回来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七星岩的说法,既不说明这七星岩是武夷山的还是宁洋的,也不说明这正岩水仙是哪一个正岩。这一手留得让人摸不着头脑,玄乎,这,目的就达到了,他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刘永发的后人中,刘姓的男丁已经不再从事茶叶生产了,所以,茶叶的商号自然就留给了游姓后人。现在,大会村的游华平、游伯尧、游加豪等一批年轻人,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永发”的印章,操持着祖辈的家业。只可惜,今天的老茶树没了,在年轻人看来,树太高大,不好管理,采摘茶叶还要用梯子爬上去,挺麻烦的。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很多人在怀念“永发”商号,砍掉那些老茶树,无异于砍掉了摇钱树。现存最古老的一株老茶树的树龄,不过45年。

刘永发制作水仙茶技艺精湛,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茶王。在那个时代,只有称得上是好茶的产品,才够资格用纸张来包装。他把水仙茶压制成茶饼,由于这项工艺填补了福建省乌龙茶类无紧压茶的空白,使漳平水仙茶在近百年的茶文化传承中,独树一帜,乃至于每次茶王赛,人们都用不同的眼光去审视这个外形独特的“青茶王子”。

两岸包种茶叶 漳平水仙创新

漳平种植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中叶以前,据史料记载,茶叶是宁洋外销的大宗土特产-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收入。温坑的大土楼、东洋村的八幢大屋厝,都是清朝中叶经营茶叶积敛的资金建造的。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陈昌济兄弟开设的“泰昌茶庄”,曾经把这里生产的奇兰小叶种茶,拿去巴拿马和上海博览会上获奖。但是那个时候的茶叶一般不包装,只有高档的奇兰茶才用纸包成小圆团。

大约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一个日子,一个海外华侨,顺着九龙江,溯溪而上,来到宁洋,找到刘永发,要求按照包种茶的样子生产水仙茶,当时还制定了明确的规格:每斤25包,大约每包20克。这个改进,与过去的包种茶不一样,更小了,更紧了,也就更加节省了空间,利于运输。于是,最初的水仙茶饼以大约四指宽的方块模样诞生了。刘永发意识到以后的日子里会有不少人仿冒,便把正岩作为区别于他人的显著标志,刻在了印戳上。

包种茶最初是在约150年前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王义程氏所创制,仿武夷岩茶的制法制造安溪茶,并由他倡导及传授制法,当这种茶叶制成后,用方形福建毛边纸两张内外相衬,放入茶叶四两包成长方形之四方包,以防茶香外溢,包外盖上茶名及行号印章,称之为“包种”,然后运往福州加入香花出售,或经由厦门直接运销南洋。

包种茶的包装方式后来辗转传到台湾南港、文山等地。目前台湾所生产的包种茶以台北县文山地区所产制的品质最优、香气最佳,所以习惯上称之为“文山包种茶”。此后大约过了20年后,光绪皇帝赐封了“包种”茶。与漳平水仙茶饼不同的是,包种茶是把成品茶包装起来,而漳平水仙茶饼是把炒青后还没有干燥的湿茶,放进四方模具中压制成块,再包上纸张,用炭

火焙干,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再次得到提炼。

刘永发制造的这种方块状的茶饼,既可以免去称重的繁琐步骤,还会使茶叶的滋味更加活泼甘醇,香气更加清扬。独特的香气滋味流传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师徒茶艺传承 水仙茶香天下

掌握了茶饼工艺的刘永发。谨小慎微地保护着当年并不时髦的知识产权。除了在外包装上有明显标识外,还对徒弟们实行技术保密。据他的徒弟邓观金(1899年生)回忆说,他在35岁前,当过兵、打过铁、学过木匠、拓过土坯,学习制作水仙茶的第一个师傅就是刘永发。他的偷师历程也异常艰难,几乎是靠偷偷摸摸地搞一些小试验,花大钱购买了郑玉光的水仙茶苗,当时的价格是1块光洋买20株茶苗,茶苗买回来,生怕被别人一眼看见,种植在中村的下孟山后山上,每年逐步扩大种植面积。数年后,他觉得学艺已成,茶树也长大了,在采摘茶叶的时候,用轿子把师傅抬来,杀鸡宰鸭,好酒好菜,隆重招呼,殷勤款待,生怕师傅留一手,不肯全盘授艺。为了让师傅放心,故意将自己的茶使用师傅的“永发”招牌。他还用茶叶的重量交换师傅的包装纸张,让师傅大赚一把,而且每次收入的1/4作为酬金答谢师傅。直到他自觉技艺可以独立了,才刻上“邓金记”的商标,独自经营。

“邓金记”的水仙茶当年在市场上1斤可卖到4块光洋,相当于大米90斤,鸭蛋120个。当时的产量达到2000斤茶叶,生意做到了福建、广东、海外,比他的师傅强大得多。为了区别于师傅“永发”,“邓金记”上刻字:漳平中村正水仙发售。其中,除了把师傅印章中的产地更改为中村,还把最关键的“岩”字拿掉了。在他看来,他的水仙茶苗是跟师傅们买来的,所以,他自认为水仙是漳平本地的品种,包括制作方法也不存在武夷山和闽南的轻重之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删减,使一些作者想当然地推论说,今天的漳平水仙有古茶树来源的种种谬误。

邓观金土改时,被评为手工业资本家,茶山和做茶工具被没收,一度靠“赤脚医生”的行头过日子。虽然活到了90多岁高龄,但真正好日子没过多久,但他把水仙茶饼从偏僻的山区小县城远销到龙岩、漳州、潮州、汕头去,建立固定的畅销关系,对于推广漳平水仙茶饼的贡献是巨大的。

现在,我们有理由证明如下推论:

漳平水仙茶品种源于武夷山正岩水仙。

漳平水仙茶饼的发明人是刘永发,其商号“永发”制作了第一批水仙茶饼成品。

“永发”商号和“邓金记”商号是最早把漳平水仙茶饼发售外销的商标。

漳平水仙茶饼的制作方式工艺独特,堪称一绝。

在大会村游姓后代家中,望着游姓后代保存的“永发”印章,默默地讲述着不到百年历史,本来的面目越来越清晰,漳平水仙茶的故事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提示:请认准金骏眉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乌龙茶 > 漳平水仙 >
电话: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