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研究认为:“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后叶色红变而产生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
正山小种红茶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福建武夷山(原崇安)星村镇桐木村东北5公里处的江墩、庙湾自然村是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和中心产区。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曾为庙湾题词“正山小种发源地”。江墩因江姓而名。江姓自宋末由河南固始居江墩至今有24代500多年。其家族世代经营茶叶,有“茶叶世家”之称。据其24代传人江元勋讲述:约在明末某年,时值采茶季节,北方军队路过庙湾强行驻扎茶坊,睡在工场,把随带装备堆放在茶青上。江公心急如焚,这可是一家的生计所在啊!待官兵开拔后,茶青已发红。江公急中生智,组织家人赶忙把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并带有一股松脂香味。因当地一直习惯于绿茶,不愿饮用这另类茶。于是,便把烘好的茶挑到距庙湾45公里外的星村茶市贱卖。没想到第二年便有人给2~3倍的价钱定购该茶,并予付银两。之后,红茶便越做越兴旺。关于红茶起源的这一说法现已记录《中国茶经》之上。
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确切时间是没有记载的。有的认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有的认为应该更早,众说不一。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党委书记、林业高级工程师邹新球先生《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研究认为:它出现在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他的依据是:一是明末(16世纪中后期)福建武夷山出现茶叶发酵技术;二是当地原住民关于正山小种红茶的说法;三是红茶是高度海外贸易化的商品;四是国内外关于红茶外销年代的记载。他的研究结论得到多数业界人士的认同。
江墩因江姓而名,江姓自宋末定居江墩至今有廿四代五百多年,其家族世代经营茶叶,有《茶叶世家》之称。其廿四代传人江元勋讲述其家族流传有红茶产生的说法:其先祖定居桐木关后世代种茶,约在明末某年时值采茶季节,北方军队路过庙湾时驻扎在茶厂,睡在茶青上,待军队开拨后,茶青发黑,老板心急如焚,把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状,并带有一股松脂香味,烘好的茶当地没人要,便挑到距庙湾45公里外的星村茶行贱卖。没想到第二年茶行老板便给2-3倍的价钱定购该茶,并予付钱两,之后红茶便越做越兴旺。关于红茶起源的这一传说也记载在《中国茶经》上。
十八世纪初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的海外需求急剧扩大,仅在武夷山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仿制的武夷红茶已经超出了武夷山的周边地区。释超全记载的武夷红茶被仿制的时间比武夷山现有留下的记载还要早些。
清雍正年间(1732年)崇安县令刘靖在其《片刻余闲集》中记载了这种仿制的土名“江西乌”的红茶私售于崇安星村的市场上:“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鸟,皆私售于星村各行”。
仿制的“江西乌”与桐木一带的“乌茶”在品质上还是有区别的,于是就有了“正山”和“外山”之说。《中国茶经》称“产于福建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的称'正山小种’”,所谓“正山小种”红茶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高山地区所产之意”,正山所涵盖的地区,以庙湾、江墩为中心,北到江西铅山石陇,南到武夷山曹墩百叶坪,东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泽司前、干坑,西南到邵武观音坑,方圆约600平方公里,该地区大部分在现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外山小种”指政和、坦洋、屏南、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制正山小种品质的小种红茶,质地较差,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
提示:请认准金骏眉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武夷山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鼻祖
下一篇:金骏眉与正山小种制作工艺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