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遗落在山中的建窑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我们驱车前往建阳水吉镇寻访建窑窑址E,沿途风光旖旎、群峰起伏、河道纵横、土地肥沃、林木茂盛。虽已入冬,午后的阳光依然温暖,令人想起当年烧制建盏时点燃柴火的热度。

提及建窑出产的黑釉瓷器,应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位于建阳水吉的池中、后井一带生产黑釉瓷器的只是民间窑场。由于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朝野官员在斗茶时,皆首选建窑出产的黑釉瓷盏。因此,水吉“建窑”炉火熊熊。相传,当时在这一带烧制黑釉瓷碗的龙窑多达99条之多,成为我国八大名窑之一。

仿龙窑,回归柴烧

在建盏协会会长韦武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水吉镇一处仿龙窑建盏窑址。下车时我们感觉一脚踩到了松软之地,原来是堆了一地的烧制建盏的瓷土。这些瓷土红中带紫,拾起一块放手中一捏,便松散成粉末,倒是无法想象它们便是建盏的初相。“龙窑是烧制建盏的窑炉,是建阳建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韦会长向我们介绍说,“时至今日,虽然龙窑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龙窑烧制建盏的方法需要得到恢复和保护。这个仿龙窑的窑炉就是回归传统的尝试。”

窑炉是依照龙窑的样式而建,窑身依山蜿蜒而上,成筒形穹状。窑口呈拱形,中空,烧窑的时候可放置柴火。沿着窑身一旁垒放着层层叠叠的匣钵,烧制的时候建盏放于匣钵内,可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纵长的窑身上每隔一段距离凿有小门,仅够一个人弯下腰通过。我们从小门里能看见窑身内部,里面也是有规律地叠放着扁圆柱形的匣钵。韦会长介绍说,现在大部分建盏作坊都是用电或者气来加温制作,但龙窑是依照古法,用柴烧。如果要还原传统的建盏制作,便要从窑身的建造、柴火的使用开始。火,是建盏制作中最难控制的环节。柴烧,只能用肉眼看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有时多扔几块木头,就会烧坏一窑的建盏。目前这个仿龙窑建窑还在尝试阶段,成品率很低,柴火从早烧到晚,建盏成品只能到10%左右。

随后我们到建盏制作车间参观:首先是洗泥滤水。把泥土放在水里浸泡,泥土渐渐沉淀,泥水分开;接着是挤泥。把过滤过的泥土人工装袋挤压,滤掉多余水分。这个环节不需要太多人力,装满泥土的袋子层层叠放,需要用时间挤走水分;然后到器型制作环节,就是人们常说的手拉坯。把泥土团成球状放在一直转动的机器上,随着旋转的惯性和节奏,掌握好力道和手势,让泥土捏出制作者想要的造型。这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灵性的活,学得基本要领之后要靠学徒自身的领悟和修炼,或许同样练了3年的学徒制出的坯型品相差别却很大。坯型制成,经过修坯整理器型,便可以上釉了。釉水浓稀度的调制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后面烧制出来成品的釉色和纹路。上釉时也有技巧,只见一个女工先把釉水盛到坯器里,坯器的内壁便沾上了一层均匀的釉水,然后把釉水倒出,拎着底座把坯器掉个头没入釉水中,再取出,坯器的里外壁上都自然抹上釉水。完成上釉时女工的双手不沾釉水分亳,动作轻盈,衔接得不紧不慢,如同享受一般。等釉水晾干,便可放入窑中烧制。上好釉的坯体再次晾干后,终于可以进窑烧制。这些环节都不能马虎,一点瑕疵便会影响建盏的品质。

建盏自元代初中期以后逐渐失传。为使失传600年之久的建盏重放光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福建省轻工研究所和原建阳市瓷厂等机构的专家在经数年研究试验后,才于1981年成功烧制出仿古建盏,失传数百年的建盏古老工艺终于回归了。近年来,福建省建阳市的专业人员充分挖掘建盏艺术工艺,推陈出新,让古老的建盏艺术焕发生机。

近年来,建盏作为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名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重兴建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盏协会会长武韦说。建盏烧制工艺要求极高,过温盏型变形,温度不到则无法产生釉斑。古法是用木头烧制,靠眼睛看火色,凭经验判断温度,成品率只有三四成。目前,福建省建阳市有建盏古玩店近50家,仿古生产厂家达20家。为了传承和弘扬宋代建窑建盏文化,建阳市举办了多期建盏精品展和技术培训。2009年,“建窑建盏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芦花坪,古窑新生

离水吉镇大概10分钟的路程就到了芦花坪,一个和它的名字一样美的“小村庄”。芦花坪窑址是建窑中面积最大的一处窑址,也是较早进行过调查的窑址。它分布在后井村西北部,池中村东北部,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低矮山丘。历史上,这里是生产建盏的著名窑口,窑火映红了半边天,生产着在当时被奉为贡品的精美绝伦的建盏。

芦花坪窑址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青黄釉瓷器。1977年5~7月间,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福建省博物馆和建阳县文化馆等单位联合在芦花坪东侧发掘清理了一条宋代龙窑基址。该龙窑依山势而筑,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前缓后陡;该窑长56.1米,用砖块砌筑而成。据初步估算,该窑一次可烧造瓷器三万件以上。在窑炉附近采集到不少带“供御”、“进钱”字样的垫饼,推测该窑曾烧造过宫廷御用瓷器。

而如今,窑口通宵达旦的炉火已经熄灭了很久,窑口遗址却保存完好,从残留的窑土盏片中,依稀可见当年的盛景。目前,这里依然有生产建盏,虽不可与当年奉为贡品的杯盏相提并论,但亦是市场上的翘楚。过往的,都已经封存,带着对历史的追忆踏进这个小“村落”时,心里有种难言的感受。芦花坪位于水吉镇的池中村,时间似乎在这个小村庄停留了,村庄依然维持着上世纪70、80年代的房屋格局,旧而不破、静而不萧,有着让人肃然起敬的朴素。

现在的芦花坪除了有建盏古窑口外,还有目前建阳市最早注册成立的建盏专业生产企业。2007年,出于对宋代建盏艺术的崇敬与痴迷,现在的当家人孙福昆和合伙人满怀着一腔热情,雄心勃勃地带领一个团队扎根池中村,开始研制建盏烧制技术。经过3年的研制,终于在2009年烧制成功,使宋代建盏制造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重新面世。

在孙福昆的办公室里,他一边用自己烧造的建盏茶器给我们泡茶,一边讲着创业时的旧事。“这3年,已经记不清烧了多少窑,一笔笔资金的投入换回的是一窑又一窑的残次品,到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就只剩下我自己了。”坐在茶桌前的他,一身风尘仆仆,讲起辛酸的日子却又是云淡风轻。现在孙福昆执掌的建阳市芦花坪建盏有限公司,算得上是建阳市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最大的建盏企业之一。

宽敞明亮的展厅,有设计简单的企业网站和自己专门的产品包装,企业产品的生产与推广已经成型。而建盏文化及宋代制瓷工艺展示厅、品茶赏盏室、手拉坯陶艺吧体验区、建盏艺术研究室等,这些都是孙福昆在未来要一个个完成的具体项目。

关于企业的未来,孙福昆也有着自己的考量,他说道:“虽然现在销售的仍以单个把玩的建盏居多,但这个把玩市场毕竟不大。企业需要开发出成套的器具,而且也不能只局限在茶具,产品的种类也要更丰富些。”从谈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知到孙福昆对于企业发展的很多思考。而他的思考不仅停留在企业产品开发和经销上,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宣传也都在其思考的范畴。

我们离开的时候天色已黑,夜色中孙福昆的员工依然在加班加点地打包发货。“芦花坪”作为一个品牌也已经在北京、西安等地声名远播,孙福昆的坚持让他走得更远。

提示:请认准金骏眉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茶具 > 建盏 >
电话: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