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了解武夷岩茶大红袍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茶叶分类

        茶叶按加工工艺不同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青茶(俗称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有些茶类可派生出再加工茶,如花茶,速溶茶类、茶饮料类、添加茶类等等。

        而武夷岩茶是属于青茶即乌龙茶类。乌龙茶的产品分类:是按茶叶产地,加茶树品种。武夷水仙,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等等。

        乌龙茶(青茶)的初制加工工艺:茶青——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造型)——毛茶。

        而武夷岩大红袍即有乌龙茶起源之说,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了解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种简介

武夷山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武夷岩茶大红袍申请“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后,颁布执行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国家标准(GB18745-2002)。按国标规定,武夷岩茶大红袍产品分为五个品种系列:水仙、肉桂、大红袍、名丛和奇种。其中大红袍是从名丛中单列出来的名丛(是名丛之首和公认的武夷茶王),其余的名丛如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等有几百、上千种,统归一个系列。近几年武夷山还引进了外地的乌龙茶优良品种,有少量栽培、生产和上市销售,如黄旦、奇兰、黄奇、黄观音,金观音等。

肉桂——武夷岩茶大红袍当家品种之一:

肉桂原为武夷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成品茶特征:条索紧实、色泽乌润砂绿,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滋味醇厚甘爽带刺激性,汤色橙黄至金黄、透亮,叶底绿叶红镶边显、软亮。

水仙——武夷岩茶大红袍当家品种之一: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

成品茶特征:条索肥壮(壮实)、色泽乌绿润带宝色、叶背常现沙粒,叶基主脉宽扁明显,香幽长似兰花香,味浓醇而厚回味甘爽,汤色浓艳呈深橙黄色或金黄色,叶底软亮、朱砂红边明显,耐冲泡。

武夷名枞:为武夷菜茶有性群体中单株选育的品种群,绝大部分为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青褐油润;天然花香细、幽、长;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显;汤色橙黄明亮。品种风格介于肉桂和水仙之间,大部分有野茶的风味。

武夷十大名丛为: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白牡丹、金桂、金锁匙、北斗、白瑞香。

武夷奇种:由当地的菜茶品种采制而成。

特征为: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铁青带微褐,较油润。有天然花香而不强烈,细而含蓄,滋味醇厚甘爽,喉韵较显,汤色橙黄清明,叶底欠匀净,与他茶适量拼配,能提高味感而不夺他茶之胜是其特点,耐久储。

了解武夷岩茶大红袍——属性


武夷岩茶大红袍属青茶类(俗称乌龙茶类)、半发酵茶类。

品质特征: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 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不同的茶树品种还带有不同的品种特征。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乌龙茶的始祖,发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工艺形成的茶类。鲜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以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

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不同的茶树品种还带有不同的品种特征。

优质武夷岩茶大红袍着重“岩韵”亦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所指的“岩骨”通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而能长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又称茶底硬亦是茶树立地条件好,一般都生长在砾质沙壤的茶园中更为突出。

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一样,以其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茶青在武夷岩茶特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品种不同有各种特有的品种香,但香气要求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馥郁具幽兰之胜。

 

岩茶大红袍的特征分析:

岩茶大红袍的共性特点:水的厚薄、香气的耐储性、耐焙性等主要取决于茶园的山场、其次为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共有特征见上帖。
 


岩茶大红袍的共性特征:含上述“属性”中的特点,兼有红茶和绿茶的优点,且性温健胃,具“岩骨花香”之特征。

岩茶大红袍的个性特征分析:

(1)品种特征: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山场、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撇开山场因数,品种特征明显的岩茶,其加工工艺一定达中等以上,(若按绿茶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品种特征)因此,低档岩茶品种特征较弱。品种特征应是共性的、其他品种所没有的特征。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而“桂圆香”则不是品种特征(是工艺特征、轻微烟味)。品种特征要*实践来总结,有些特征只可意会、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征。

(2)工艺特征:因加工工艺不同、或某加工环节处理失误而形成的特征。如酵味(发酵过度、类似红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毛火走水焙的时间过长造成)、烟味、青味(做青发酵不足、杀青不足)、酸馊味、高火味、过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某些消费者常把渥味、烟味、酸馊味等当作“韵味”。

(3)岩韵: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以上定义说明:“岩韵”是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形成岩茶大红袍独有风格及特征多样化的因素主要有三:

(1)独特的生态环境。
(2)丰富的优良品种资源。
(3)传统的栽培制作工艺。

 

了解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
 

乌龙茶制作工艺包含了绿茶和红茶的各个工序,是工序最多、工艺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基本制作工艺为:采摘 →萎凋→摊晾→摇青←→发酵(做青)→ 杀青→揉捻→烘干→毛茶→初拣→分筛→复拣→ 风选 →初焙→匀堆 →复焙 →精茶→包装或入库。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加工制作特点(区别与其他茶类之处):1、鲜叶要求生长较完熟(中小开面采摘)。2、独有的做青工艺(摇青与发酵多次重复进行)是形成乌龙茶风格特征和品质高低的最关键工序,且历时长(最长达十几个小时)。3、精制焙火独步天下,碳焙低温慢炖是形成岩茶大红袍醇厚甘滑和显露“岩韵”的关键工序。4、从鲜叶到成品历时最长,快者一个多月,慢者3、5个月。

何谓“手工茶”,何谓“空调茶”

手工茶一般是指武夷岩茶大红袍,在做青工艺中的摇青方法是用手工操作而完成的茶叶,其特点是茶叶品质相对较高、香味纯正、香气较持久耐储。在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中,其他工艺机械操作的质量都不亚于手工操作,因此才有“手工茶”之说。

空调茶一般是指安溪茶,夏秋季高温高湿季节,在空调环境下加工的茶叶。其特点是去除夏暑味、改善茶叶滋味。
 

了解武夷岩茶大红袍——讨论岩韵
 

岩韵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以上定义说明:

岩韵: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岩韵”是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特征;

“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

“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岩韵是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环境特征(特定的地域特征),应区别于茶叶的品种特征和工艺特征。也就是说,不要把工艺特征和品种特征当作岩韵特征。

岩韵(特征)的体现和感觉描述:滋味有特别的醇厚感、人说“水中有骨感”就这意思;饮后回甘快、余味长;喉韵明显;香气不论高低都持久浓厚、冷闻还幽香明显;茶叶耐泡、一般可泡7-10水以上;品质稳定(茶叶耐储藏)。


以上定义说明:“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形成岩茶独有风格及特征多样化的因素主要有三:

        (1)“岩韵”是独特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

        (2)丰富的优良茶树品种、栽培管理也决定岩韵的强弱。

         (3)传统的栽培制作工艺也可以提升并更好的表现岩茶的岩韵。

        岩韵是武夷岩茶的环境特征(特定的地域特征),应区别于茶叶的品种特征和工艺特征。也就是说,不要把工艺特征和品种特征当作岩韵特征。

        岩韵(特征)的体现和感觉描述:滋味有特别的醇厚感、人说“水中有骨感”就这意思;饮后回甘快、余味长;喉韵明显;香气不论高低都持久浓厚、冷闻还幽香明显;茶叶耐泡、一般可泡7-10水以上;品质稳定(茶叶耐储藏)。

        高明的茶师把武夷岩茶的“岩韵”归纳总结为“活、甘、清、香”四个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汤色清澈艳亮,茶味清纯顺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纯无杂,没有任何异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种的凡品。

       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

    活。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特有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在“啜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厚韵”、“嘴底”、“杯底留香”等。

        “一般的岩茶都可体现“香”;

          等而上之才体现“清”;

          再上之才表现出“甘”;

         最佳者才表现为“活”;

         后者都包含有前者的特征,有前者的特征就未必能体现后者的特征。所以真正好的武夷岩茶应该是以“活”为上。

    正因为武夷岩茶具有”活、甘、清、香”,妙不可言的“岩韵”,所以蜚声四海,誉满九州,令古往今来的茶人爱的如醉如痴。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产地

        许多人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产地范围有所迷惑,这里说明一下武夷岩茶原产地域范围

        ①武夷岩茶原产地域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武夷山行政区域。根据原料产区的不同划分为两个产区:武夷岩茶大红袍名岩产区和武夷岩茶大红袍丹岩产区。

         ②武夷岩茶大红袍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区内面积70km2,即: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的景区范围。(也就是以前所讲正岩、半岩茶)

        ③武夷岩大红袍茶丹岩产区为武夷岩茶原产地域范围内(武夷山行政区域内)除名岩产区外的其他地区。(也就是以前所讲的外山茶)



         如何品鉴武夷岩茶

主要从外形(条索、色泽、整碎度)和内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几个方面来鉴别,其中以香气和滋味最为重要,是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香气:香气的香型、纯度高低、长短及持久性:(品种香明显,香气愈强愈佳,且清新幽远者为上品,香气显锐,挥发性好,纯度高;香型(花果香)花果香是茶叶的各类香气基质在合理的乌龙茶所特有的做青工艺中经一系列必要的生化反应所形成的似花香、似果香香气,所以又叫工艺香。还须注重到品种不同,遗传特性不同,则叶内香气基质不同,以致成茶香型有别,称之为品种香。如肉桂的桂皮香,水仙的兰花香,但各品种之特有香型也须在合理的工艺条件下才能导出,否则,工艺不当,品种香不显。此外,产地不同,生态气候有别,土地状况不一,自然影响到茶树的新陈代谢,使茶叶内含物质也不同,成茶香型就各有特点,这种产地差异,称为区域香(表现在名岩和丹岩,外山场)。区域香也同样受到工艺的制约,工艺不当,区域香不明显。一般来说,审评时能清晰地感受到花果香时,此时茶品质不俗,最理想和具品位的香型当属在花果香的础上辅之以恰好的火功技术所形成的花果蜜糖香。为上品,佳品。

汤色:是否橙黄,明亮,清澈,而且耐泡,五,六泡后仍然保持汤色不变。

茶汤滋味:根据"浓、醇(纯)、甘、爽、润"五个方面仔佃品比。茶汤滋味,舌感厚实,故称为厚。浓厚成为茶汤浓度的最佳表现。甘甜是反映茶汤饮后回甘状况的滋味指标,饮后回甘是茶叶糖类物质在口腔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单体葡萄粮后产生的甜感。回甘越快越明显,越持久,是茶叶品质高的重要味性特征,中低档乌龙回甘不强。
润滑,指茶汤似浆液圆滚滑润在喉腔轻顺下滑,它是茶汤的张力和果胶物质作用共同影响于茶汤产生的效果。润滑是优质茶汤的品质特征之一,中低档茶一般无此味感。

耐泡性,评审的是茶叶香味各因子在各泡次的分布表现情况。鲜叶原料好,内含物含量高的,在各泡次就都有良好的表现,称其为耐泡。反之,制茶原料差,内含物少,泡次亦少,特别是在后泡次中香味低淡,徒然消失,谓之不耐泡。茶叶香味的耐泡性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品饮价值和经济价值。通常以能泡冲至六泡以上。

叶底:良好之茶叶,冲开水后,叶片易展开,且极柔软,有弹性。红边较显。这里介绍个方法,把泡过的叶底放到水洗盆里,很容易观察,主要观察它的老嫩,色泽明暗,匀杂度。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生产技术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茶叶基本知识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叶的故乡、及茶叶的生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世界各国饮茶技艺和生产技术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入的。数千年来,我国在种茶、制茶、饮茶、茶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是世界上茶类和名茶品种最多的国家。

一、 茶叶分类

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钢,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树学名有20余种,但公认的是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茶树分类争议较大,中国茶学家庄晚芳认为:所有茶树都是一个种——茶(C.Sinensis)。茶树分类介于种和品种之间:种下再分亚种、变种与变型。

茶叶按加工工艺不同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青茶(俗称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有些茶类可派生出再加工茶,如花茶,速溶茶类、茶饮料类、添加茶类等等。每种茶类再按产地,外形,香型或茶树品种等进行分类名命,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中国乌龙茶按产区可分为四大类:闽北乌龙(以武夷岩茶大红袍为代表),闽南乌龙(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广东乌龙(以凤凰单丛为代表)和台湾乌龙(以洞顶乌龙为代表)。乌龙茶的产品是按产地和茶树品种进行命名的,如武夷水仙,平和奇兰等。

二、 茶叶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

茶叶含有多酚类、生物碱、糖类、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色素和芳香物质等等。茶叶的药理作用成份主要是生物碱和多酚类。如咖啡碱是一种血管扩张剂,能促进发汗,刺激肾脏和神经系统,有强心利尿解毒,促进思维活动,恢复肌肉疲劳等作用,并且其刺激性无任何副作用;多酚类能增强微血管壁的弹性和渗透性,有抗微血管破裂和放射线照射引起的中风和白血球缺乏症的作用等。其他物质如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含量虽少,也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饮茶被广泛认可的作用有:生津止渴,提神醒酒,利尿解毒,消炎灭菌,清心明目、消食去腻,防癌美容,延年益寿,防蛀牙,降血压,防辐射,增强微血管的弹性等等。茶叶是世界上无酒精的三大健康饮料之一。

三、 茶树生长习性: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有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等多种。茶树从有生命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称总发育周期),可分为四个生长阶段即:苗期、幼龄期、盛产期和衰老期。生产上主要利用茶树的盛产期出效益,一般为15-20年,加强茶园管理,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

茶树新梢在春季气温达10度以上并持续一定时间鱼叶即开展,真叶接着展开,当真叶生长完后(约4-8叶)顶端形成驻牙,经短期休眠后继续当年的第二轮生长。一般一年可生长3-4轮后气温降低到10度以下进入冬眠。茶树最适生长日平均气温为20-27度,年有效积温在4000度以上,当日平均气温高于35度时,茶树生长开始受影响。

茶树为喜阳耐阴作物,喜漫射光,即光波较短的蓝紫光,虽耐阴,但光照过弱时影响茶树发芽数、茶青产量和生产效益。茶树喜空气湿度为80-90%,年降雨量为1000-2000㎜,微酸性红、黄、沙砾等壤土,为嫌钙、忌氯作物。

第二节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基本状况

武夷茶和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武夷茶是指从古至今所有生长在武夷山地区的茶叶的总称,当今的武夷茶包括武夷岩茶大红袍、正山小种、武夷绿茶、龙须茶等等。武夷岩茶大红袍是指适宜的乌龙茶茶树品种生长在武夷山地区并用当地传统的乌龙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具有“岩骨花香”之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武夷岩茶大红袍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武夷茶的一部分。

一、 武夷茶发展史

武夷山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记载为商周时期。至战国时期,民间已普栽培使用茶叶,唐朝武夷茶以“腊面茶”(属蒸青绿茶类)闻名于世,已为上层社会的馈赠珍品,宋朝为武夷茶的发展兴盛时期,以产“龙团凤饼”(属蒸青绿茶类)闻名于世,元朝为武夷茶的历史鼎盛期,朝廷设“御茶园”于武夷九曲溪之第四曲畔,仍沿宋代的龙团饼状,“所产之茶为天下之最”。明朝武夷茶改为散茶(绿茶类),当时也是“茶出武夷,其品质最隹”,明末清初武夷茶创制出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现称武夷岩茶大红袍)。正山小种是红茶的始祖,清朝初期向北传播到安徽齐门和云南等地。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而后逐渐向南推移传播到闽南和广东、台湾等地。明朝经历三十五至三十八年(1607-1610年),武夷茶开始销往欧洲;至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武夷茶成为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代称,19世纪是武夷茶风靡欧美的时期,也是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历史兴盛时期。

二、 武夷岩茶大红袍现状:

武夷山位于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之间,属中亚热带地区。武夷山景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为我国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茶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8℃左右,无霜期长,年降雨量2000㎜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大部分成土母岩由火山砾岩、红砂岩和灰岩组成;表层多为灰紫色砂粒及砾块,疏松而透水性强,为沙质砾土,PH为4.5-6.0。是形成岩茶大红袍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武夷岩茶大红袍现有茶园面积约10万亩,年产量约5000吨,全市有注册的生产企业50多家,未注册的家庭式生产农户有几百户。拥有上千亩茶园或年产量50吨以上的规模厂家只有几家,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现状处于分散生产营销的状态,品牌意识和产品包装都较落后。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申报“证明商标”,武夷岩茶大红袍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均获得成功。2002年8月1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并制定了首批实物标样,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生产和质量等级将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逐步走向规范化。
 

第二章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栽培管理
 

第一节  新茶园的规划、开垦和定植
 

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它的有效经济年限可达数十年,一经种植,即不便移动,所以要选择好地点,高标准、严要求建立新茶园,以适应茶树生长的需要,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延长盛产期年限,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 园地选择和规划

凡适应茶树生长习性的环境均可种茶。一般选择气候适宜,土壤呈酸性,土层较深厚,坡度小于25度的相对集中的山坡、平缓地建立新茶园,从岩茶大红袍品质要求则以景区内的砾石壤土为最佳,景区周边的含砾石红壤新山为其次,红、黄粘壤再次。

园地规划的基本要求是:水沟、道路合理布局;等高梯层,面宽合理;全面深垦,重施基肥,合理密植,良种壮苗,适时条栽。茶叶生产应向茶区园林化、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标准化方向发展。茶园道路分干道和支道,干道路宽6-7米,路坡小于6度,支道路宽2-3米,坡度小于8度;茶行长50-80米左右需设支道。水沟规划在顺势流水汇集处,沟深宽为40-60×30-40厘米左右,以保证茶地不积水和利于排洪为准。

二、 新茶园的开垦定植

平缓地开垦要求:清理地面杂物,全面深耕,地面凹凸处需平整,种植沟行距1.6-2米,沟深宽为40×40㎝以上。

坡度在5度以上的山地建园要求:修建等高梯层,梯面宽度最窄不小于1.8米,宽处可开多条种植沟。梯壁高度一般不超过1.6米,梯长最长不超过70米,梯壁要求一次性修建稳固,以防人走、水冲而塌翻。

定植前先施基肥,再回土,基肥需深施30-40㎝深,每亩施有机肥,如菜饼、茶叶专用有机肥等150-200㎏、磷肥50-100㎏。茶苗选择好良种,再选择壮苗,苗高25㎝以上为佳,每丛2-3株,丛距为25-30㎝,亩植茶苗2-3干株苗。定植时间以秋末至次年雨水以前种植为宜,定植时要求茶苗即起即种,尽量缩短中途储运时间,定植前需用黄泥浆沾根,在回土后的种植沟中间再开浅沟定植,定植时茶苗根部尽量让其自然舒展,入土3-5㎝深,尽量压实根部土壤后再盖一层松土即可。

三、 岩茶大红袍品种简介

武夷岩茶大红袍当地主栽当家品种主要为水仙、肉桂和名丛系列,当地种几乎都是中迟芽种,不利于调节初制生产和提高初制厂房设备的利用率,因此在新茶园定植前应充分考虑品种搭配,尽量使早、中、迟芽种比例相近,即考虑经济效益、品种多样化、良种化,又要考虑初制加工等生产的合理协调,因此品种选择搭配得当非常重要。现将适制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良种简介如下:

国家级品种:

武夷水仙:原产建阳小湖,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

黄旦:原产安溪虎丘,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

毛蟹:原产安溪大坪,无性系灌木,中叶类,中生种

梅占:原产安溪芦田,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铁观音:原产安溪西坪,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本山:原产安溪西坪,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大叶乌龙:原产安溪长坑,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福建省级品种

肉桂:原产武夷山,原为武夷名丛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佛手:原产安溪虎丘,无性系灌木型,大叶类,中生种

悦茗香:省茶科所选育,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黄奇:省茶科所选育,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

白芽奇兰:原产平和县,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丹桂:省茶科所选育,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

黄观音:省茶科所选育,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

九龙袍:省茶科所选育,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春兰:省茶科所选育,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

金观音:省茶科所选育,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

新选品种:

金凤凰:武夷山茶科所选育,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金牡丹:省茶科所选育,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

黄玫瑰:省茶科所选育,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

金玫瑰:省茶科所选育,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

紫牡丹:省茶科所选育,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地方品种:

矮脚乌龙:原产建瓯东峰,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

武夷菜茶:原产武夷,有性系灌木型混生种

武夷十大名丛(原产武夷山):

大红袍: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铁罗汗: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白鸡冠: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水金龟: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半天妖: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白牡丹: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金桂 :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金锁匙: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北斗: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白瑞香: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第二节 茶园的管理
 

茶园管理应根据茶园立地条件,茶树生长规律和生育特点,采用科学的适宜岩茶大红袍特点的茶园管理措施,以达优质、高产、稳产之目的。
 

一、 常规茶园的管理
 

茶园常规管理包括锄草、施肥、深翻、修剪和病虫管理等项目。

茶园锄草:宜采用浅耕的方式人工锄草,不可用草甘磷等除草剂,以防土壤和茶树有化学残留。每年需浅耕4-5次,以茶园不见大草为准,并保证茶园表土常年疏松、保水、保肥、透气。

施肥:每年2-3次,其中基肥每年一次,以10-11月完成为宜,宜施有机肥和磷肥为主,占年总施肥量的50-80%左右,亩施饼肥或茶叶专用有机肥100-150kg,过钙50-100kg,沿树冠边开沟20-30cm深施。追肥每年1-2次,以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主施肥,每亩可施茶叶专用有机复合肥50-100kg ,幼龄茶园和长势较弱弱的低产茶园可于2月底3月初和7月底8月初,春、秋两季加施追肥1-2次,可添加适量氮肥。每次施肥均应开沟深施。

深翻:一般每年一次,于8月初至10月完成,要求茶园全垦30cm 以上,长势旺盛的封行茶园也可隔年深翻一次。

修剪:每年修剪1-3次。正常的投产茶园一般每年修剪一次,于11月至次年2月之间完成。一般采用轻修剪,即保留叶绿层,树冠面上剪平。若茶园出现老化,形成鸡爪枝时可采用重修剪和深修剪,即剪去叶绿层的一半或全部(可于春茶采后进行)。幼龄茶园需培养树冠,每年生长一轮开面时或每季打顶采后均需进行一次定型修剪,定剪高度每次提高5cm、每年提高15㎝左右,直至树冠高达70-90cm左右,即按常规茶园进行修剪。
 

二、 低产茶园的改造
 

茶树过了盛产期进入衰老期时,即需进行茶园改造。或长年因管理粗放,造成缺株严重,树势早衰,产量偏低时也需要进行改造。改造措施应视茶园具体情况和改造需求而定,主要措施有:

改土:通过深翻,重施有机肥和挑客土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参考深翻、施基肥项目)

改树:在改土的基础上使用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修剪方式,重新培养树冠,以达高产之目的。深修剪指剪去树冠绿叶层的一半,约10-15cm深,刺激干枝潜伏芽的萌发,重新培养采摘面。重修剪是指剪去全部绿叶层和树冠,留下树型的干枝,一般离地面的高度为40-50cm,再通过多次定剪,重新培养树冠。台刈指离地面10-30cm处台刈,留下基部主干,再按新植幼龄茶园的定剪方法进行修剪,重新培养树型和树冠。改树一般在春季后进行。既利用春茶的采收,又利用夏秋季生长,当年即可形成一定的树冠。

改园:即茶树全部挖除,重新换种,并按新茶园的建立措施,重新规划品种,道路,水沟等,老茶园改种因土壤熟化造成定植成活率偏低,幼龄期长势弱,有残留病虫害等特点,应特别注意改土环节:尽量使种植沟与原沟错开,尽量利用新壤进行定植茶苗或客土定植,尽量将老园的杂物清除干净。
 

三、 茶树病虫害的防治
 

为保证茶叶农残不超标,或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进行生产,在茶树病虫害防治上则应特别注意,尽量使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即保护茶园生态环境,保护虫害天敌,保持茶园清洁、通风;人工去除病枝、死株,并集中烧毁;物理诱杀害虫;利用深翻土后冬季低温、冰雪、霜冻等杀死越冬虫害,减少虫害。

病虫害高峰期,危害严重需使用农药防治时,应掌握以下原则:1、选择低毒,低残留,有针对性的特效农药;2、适时防治:选择危害初期无雨天防治,并保证喷药后4小时内无雨;3、混用、轮用农药,以提高用药效果,防止病虫害产生抗性;4、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临采茶园禁止喷药;5、禁止使用国家规定在茶园上禁用的农药以及其他剧毒,高残留农药。
 

第三章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加工制作
 

第一节  初制工艺
 

茶叶的加工制作直接决定了其产品的类型(即茶类)。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加工制作工艺分初制工艺和精制工艺两大部分。初制工艺主要包括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等六道工艺。

一:采摘工艺

茶青质量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茶青质量包括茶青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两部分,茶青内在品质主要由茶树品种、茶园立地环境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构成,外观质量主要由茶青采摘的标准、时间、气候、储运等因素构成。

1:茶青标准:武夷岩茶大红袍要求茶青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较完熟(采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茶树新稍伸育至最后一叶开张形成驻芽后即称开面;当新梢顶部第一叶与第二叶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时即称小开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时称中开面,达三分之二以上时称大开面。茶树新梢伸育两叶即开面者称对夹叶。武夷岩茶大红袍要求的最佳采摘标准为开面三叶。不同的品种略有差异如肉桂以中小开面最佳,水仙以中大开面最佳等等。每个品种的最佳适采期都较短,在同样的山场位置和栽培管理措施下适采期约为3-4天,同一品种在适采期加工不完时则掌握在茶园内茶青有一半以上开始小开面时开采,到大部分中开面,小部分大开面时全部采摘结束,采摘标准控制在一芽四叶至中大开面三叶,采摘期可延长到6-8天。

2、采摘时间:茶叶开采期主要由茶树品种、当年气候、山场位置和茶园管理措施等因素决定,武夷山现有主栽品种的春茶采摘期约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特早芽种在4月上旬,特迟芽种在5月下旬,以后每季(即夏秋茶)间隔时间约为50天左右(采后有修剪会延长下一季的时间)。采摘当天的气候对品质影响较大,晴至多云天露水干后采摘的茶青较好,雨天和露水未干时采摘的茶青最差。一天当中以上午9-11时,下午2-5时的茶青质量最好,露水青最次。因此春茶加工期宜选择晴至多云的天气采制,阴雨天不采或少采制,则极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3、采摘方式:有人工和机械两种方式。人工采摘需人员多,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应加强带山人员的管理来控制茶青标准、采摘净度和青叶外观质量,在武夷山茶园分散,地形复杂,茶树长势不一处较为适用。机械采摘省劳工、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适宜大面积标准化管理的茶园使用。初次使用机采时茶青质量较差,含有大量的老梗、老叶,长短不一,因此使用机采前应先用修剪机定剪若干次,使树冠形成整齐的采摘面,以提高茶青质量。机采连续使用2-3年后则茶青质量比人工采摘的更好,是未来大生产的主要方式。但长期连续采用机采会使茶树芽梢多而瘦小,干茶外形变细而欠肥壮,影响茶青外观质量,可用人工采摘和机械采摘交替使用来防止该项缺陷。

4、茶青储运 :茶青采下后应及时运达加工厂进入下道萎凋工艺。储运期间应尽量缩短时间,并注意通风散热,避阳薄摊,减少搬动次数,防止青叶堆放过厚、过紧、过久而造成机械损伤和堆沃烧伤。储运时间过久均会使茶青质量下降。
 

二:萎凋工艺
 

萎凋是指茶青失水变软的过程。

1、 萎凋标准:感观标准为青叶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失水率约为10-16%。大部分青叶达此标准即可。青叶原料(茶树品种、茶青老嫩度等)不同其标准也不同,如叶张厚的大叶种萎凋宜重、茶青偏嫩时萎凋宜重,反之宜轻。

2、萎凋方式:有日光萎凋、加温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三种方式。生产上主要采用前两种方式。加温萎凋又分综合做青机和萎凋槽萎凋两种方式,日光萎凋历时短(约几十分钟),节省能源,萎凋效果最佳;加温萎凋历时长(约2-4小时不等),不均匀,茶青损伤严重,萎凋质量较差,特别是雨水青的萎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改进其萎凋工艺。

3、 操作方法:日光萎凋要求将茶青至于谷席、布垫或水筛等萎调用具上进行,特别是中午强光照时不可直接置于水泥坪上萎凋,极易烫伤青叶。摊叶厚度约为2-4斤/㎡,萎凋全过程应翻拌2-3次,总历时约为30-60分钟,以达到萎凋标准为止。综合做青机萎凋用90型长机慢档萎凋比用120型大机萎凋的效果更好,热风温度在30-32度为宜(手感为手触机心热而不烫)过高会烧伤青叶,过低萎凋时间会加长。每隔10-15分钟翻动几转,总历时无水青为1.5-2.5小时,雨水青为3-4小时左右。萎凋槽热风温度为28-30度,每隔30分钟左右翻动一次,摊叶厚度为10-15㎝左右,越厚越慢越不均匀。

三、做青工艺

做青工艺是形成乌龙茶特有的绿叶红镶边和品质风格的关键工艺。全过程由摇青和静置发酵交替进行组成。

1、 做青原理:在适宜的温湿度等环境下,通过多次摇青使茶青叶片不断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檫,使叶片边缘逐渐受损,并均匀地加深,经发酵氧化后产生绿底红镶边,而在静置发酵过程中,茶青内含物逐渐进行氧化和转变,散发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乌龙茶特有高花香和兼有红、绿茶的风味优点。

2、 做青方式:生产上主要有综合做青机和手工做青两种方式,在条件较差时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半手工做青方式和最简单的“地瓜畦”做青方式。市场上的“手工茶”即指采用手工做青方式生产的茶叶,其特点是占用生产场地大,耗工大,人均加工量少,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而综合做青机则占用场地小,使用人工少,更适应于大生产的要求。

3、 操作方式:不论何种做青方式,操作上均是摇青和静置发酵多次交替进行来完成,需摇青5-10次,历时6-12小时,摇青程度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

手工做青:将萎凋叶薄摊于900㎜水筛上,每筛首次青叶重约0.5-0.8㎏,操作程序为摇青←→静置重复5-7次;摇青次数从少到多,逐次增加,从十来次到壹百多次不等,每次摇青次数视茶青进展情况而定,一般以摇出青臭味为基础,再参考其他因素进行调整。静置时间每次逐渐加长,每次摊叶厚度也逐次加厚,可两筛并一筛或三筛并两筛,四筛并三筛等等。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时结束做青程序。

综合做青机做青:萎凋青装进综合做青机约为容量的三分之二左右,或茶青在机内萎凋达到要求后,按吹风→摇动←→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历时约为6-10小时,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摇动和静置时间每次逐渐增长。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时结束做青程序。

4、看青做青:主要指做青操作的时间和程度的控制。: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茶青原料状况,气候状况,做青环境,设备和方式等等。

做青原则:茶青在做青过程中气味变化主要表现为:青气→清香→花香→果香;叶态变化主要表现为:叶软无光泽→叶渐挺、红边渐现→汤匙状三红七绿。做青前期约为2-3小时,操作上应注意以茶青走水为主,需薄摊,多吹风,轻摇,轻发酵。中期约3-4小时,操作上应注意以摇红边为主,需适度发酵,摊叶逐步加厚,吹风逐步减少。后期约2-3小时,以发酵为主,注意红边适度,香型和叶态达到要求。

走水:指萎凋后的茶青的水分从茶梗脉向叶片输送的过程,青叶由柔软无光泽转化到叶挺泛暗光呈“还阳”状态。

做青成熟的基本标准为:青叶呈汤匙状绿底红镶边,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皱折状,香型为低沉厚重的花果香,手触青叶呈松挺感,。做青工艺的结束标志为进入高温杀青。

(2)环境控制:晴天北风天的气候利于做青。环境因素主要指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新鲜度。三因素均会互相影响,需协调到适宜状态。温度范围为20-30度,以24-26度最适宜。相对湿度范围为50-90%,以70-80%为最适宜。做青过程前期温度和湿度均要求较低,全过程要求逐步增高;后期需较高的温湿度时,应特别注意防止空气“污染”缺氧;室内升温时空气湿度相应会降低,湿度过低不利于发酵,会出现高温长时间茶青不能发酵或发酵不足现象;室内碳火加温易造成缺氧,注意适度通风。

(3)做青经验:叶片较厚和大叶品种,宜轻摇,延长走水期,多停少动,加重静置发酵。叶薄和小叶种需少停多动,摇青加重,到后期方需注意发酵到位。茶青较嫩时,做青前期走水期需拉长,总历时也更长,注意轻摇,多吹风 。茶青较老时,做青总历时缩短,前期走水期缩短,需重摇重发酵少吹风。萎凋过重时,宜轻摇重发酵,做青时间短,注意防止香气过早出现和做过头。萎凋偏青时,用综合做青机做青可用加温萎凋,并注意多吹多走水,重摇轻发酵,并延长做青时间,调整好温湿度,需高温低湿,否则易出现“返青”现象(即做青叶到后期出现涨水,叶片和茶梗含水状态均接近新鲜茶青状,梗叶一折即断,无花果香,为做青失败现象)。温度偏低时,应注意少吹风,提早开始保温发酵。湿度偏大时有条件者可使用去湿机,并注意通风排湿,适度加温。……总之做青过程需时时观察青叶变化,以看、嗅、摸综合观察来判断青叶是否在正常地变化,一出现异常现象即需分析原因,并即时调整,使做青叶发挥出其最佳的品质状态。

四、杀青工艺

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蛋白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和发酵,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程序提供基础条件。

1、杀青方式:大生产上主要采用滚筒杀青机(110型和90型)。条件差的或少量制作时也有用手工杀青和半机械杀青。用60-90㎝家用锅砌成斜灶,用手工翻拌杀青为全手工杀青方式,用机械翻拌为半机械杀青方式。以下介绍杀青机的使用工艺。

2、操作要点:杀青机在初次使用或长时未用后每季制茶的首次使用前均需将筒内用细沙石和湿茶片清洗干净。进青前筒温需升至230度以上,手感判断:手背朝筒中间伸入1/3处要明显感觉烫手即可。每次进青量为:110型为80-100斤,90型为50-60斤。杀青时间约为7-10分钟。成熟标准为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使毛茶茶汤出现浑浊和焦粒,俗称“拉锅现象”。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五、揉捻工艺

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大红袍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

1、揉捻方式:生产主要使用30型、35型、40型、50型、55型等专用揉茶机,其棱骨比绿茶揉捻机要更高些。少量制作时也可用手工揉捻,使用专用篾制揉苈,但手工揉耗工大,且揉捻效果较差,茶汤多碎末,大生产上均不使用手工揉捻。以下仅介绍机械揉捻工艺。

2、操作要点: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方能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进机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后逐渐加重压的原则,中途需减压1-2次,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压力轻重可观察揉捻机上的指示器;全程约需5-8分钟。35型、40型等小型机揉捻程度更重,应注意加压和揉捻时间不可过度,以免造成碎末和底盘偏多,50型、55型等大型揉捻机揉茶力度更轻,特别是青叶过老时,需注意加重压,以防出现条索过松,茶片偏多,“揉不倒”现象。

六、烘干工艺

烘干的主要作用是稳定茶叶品质,补充杀青不足,使茶叶达到较长时间的储存而不变质。

1、烘干方式:传统木炭、焙笼烘干和烘干机烘干两种方式。焙笼烘干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初制烘干上使用较少。初制毛茶以烘干机为最佳烘干方式。揉捻成条的茶叶需马上进行快速烘一道,不能置放过久,否则易使干茶产生闷味,降低茶叶品质。条件差者有用萎凋槽烘干,此方式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温度低、烘干时间过长;热源多用木炭直燃吹风式,多灰尘,易带烟;烘干速度慢,效率低,常将多次不同时间的揉捻叶混为一槽烘干。

2、烘干要点:揉捻叶一般要求在30-40分钟内烘完一道,手触茶叶需带刺手感,而后可静置2-4小时,再烘二道,一般烘2-3道即可全干。烘干机第一道烘干温度视机型面积、走速风量等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为130-150度,要求温度稳定。第二道烘干温度比第一道略低些,约低10度,直至烘干为止。焙笼烘干要求第一道明火“抢水焙”至茶叶有刺手感后,下笼摊凉2-4小时后稳火再焙干。毛茶烘焙干后不可摊放长久。一般冷却至近室温时即装袋进库。
 

第二节 精制工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精制工艺包括拣剔、分筛、风选和焙火等四个工艺,传统程序为:毛茶→毛拣→分筛→复拣→分选→匀堆→焙火→装箱。现在少量茶叶精制也采用毛→拣剔→分选→焙火→装箱的从简程序。

一:拣剔

到目前为止武夷岩茶大红袍尚无理想的拣茶机械,生产上都是使用人工拣剔:一次性拣剔虽程序减少几道,但工作难度更大,净度难以管理和控制,大生产上一般采用两次拣剔即毛拣和复拣。

毛拣:毛茶初制结束后即用人工拣去所有茶梗和开张的粗大叶片,便于茶叶进行分筛和复拣、分选等。

复拣:指毛茶经毛拣,分筛后,各筛号茶分开单独人工拣剔。需拣去松条,三角片和遗留的茶梗。并根据茶叶品种,等级,销售要求和对照武夷岩茶大红袍国标外型要求来管理和控制复拣的轻重程度和净度,但茶叶中所有非茶类夹杂物和茶梗都必需剔除以保证成品茶外形达到国家标准,满足销售要求。

二:分筛和风选

分筛和风选都有机械和手工两种方式,少量生产时可用手工操作,大生产均以机械操作,效果和效率都更好、更高。

分筛:机械操作使用平圆筛,将茶叶分成若干号,手工操作根据需要选择几号竹筛,经若干次筛分成若干号茶。筛号茶概念:根据筛网孔隙的大小定筛号。筛孔为正方形,以边长计算,1英寸分成几个孔即为几号筛。如:4号筛底,5号筛面的茶称4号茶(也称4孔茶,4目茶),依此类推。

风选:指利用茶叶的重量,体积,外形和检风面大小的差别,在一定风力下分离茶叶的轻重和除去非茶类夹杂物。风选机械操作第一口为隔砂口,分出重质杂物,第二口为正口茶,第三口为子口茶,第四口为次子口茶,以后各口为茶片和轻质杂物。手工风选称簸茶,可去除茶叶中的轻片、茶末和轻质杂物。

三、焙火:

岩茶大红袍精制焙火也称炖火,吃火。是形成武夷岩茶大红袍特有的滋味,去除青味、杂味、苦涩味,产生火功香,使茶叶耐泡,汤色加深,滋味浓醇,改善武夷岩茶大红袍特有的香韵的关键工艺。精制工艺的焙火犹如初制工艺的做青,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操作要点为:低温,厚摊,长时间烘焙。手工操作用焙笼,将茶叶装满八成,烘温为50-80度,全程为3-8小时不等,视需要而定,最长的需十几个小时。前1小时左右不加盖,而后可采用半加盖和全加盖等方式烘焙。高档茶火温宜低,低档茶火温宜高。机械烘焙采用改造后的烘干机慢速档烘焙,全过程历时1-1.5小时,连续烘2-3道,温度控制范围为90-120度。 火功掌握宜看茶叶品种、毛茶质量状况和等级以及销售需求等因素控制火功高低。高档茶宜低火功,低档叉宜高火功。火功高低可用烘焙温度为第一调整要素,在同等温度下也可用时间为第二调整要素。在烘焙过程中需即时审评,调整火功,以适应要求。

四、 武夷岩茶大红袍审评与品饮

一、武夷岩茶大红袍审评:

武夷岩茶大红袍审评分毛茶审评和精茶审评两部分。毛茶审评可以确定茶叶等级并进行归堆精制;分析茶叶品质状况和加工中存在的问题,来指导生产,提高技术,改进工艺,以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精茶审评可以确定和拼配调整茶叶等级,便于包装销售和定价。审评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茶叶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

武夷岩茶大红袍审评专用的器具:样秤(用克秤或小天平秤),样品盘,审评杯(盖碗,毛茶用150毫升大杯,精茶用110毫升小杯)汤碗(或用审评杯碗),汤匙,叶底碗,水壶,吐茶桶,审评台等等。

毛茶审评要点:一般使用150毫升大盖杯,秤样7克,选水质较好的干净水现开现冲,浸泡近2分钟时闻香后即时出茶评汤。毛茶一般冲泡2道即可。主要作用为毛茶归堆,分析初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失误,以利于改进和提高。

精茶审评要点:一般使用110毫升小盖杯,秤样茶5克,浸泡时间约为2分钟,闻盖香后即时出水评汤。精茶冲泡2-3次,每次可顺延浸泡时间1分钟。精茶审评项目主要包括:干茶外形,色泽,匀整度,净度;开汤审评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主要作用为评定茶叶品质特征,等级,并进行拼配调整,不足之处还可进行返工补救,为茶叶包装销售提供品质保证。审评项目的描述需使用国标统一规定的专业术语(见国家标准)。

二、 武夷岩茶大红袍品饮:

武夷岩茶大红袍也称工夫茶,除了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加工很费工,技术性很强外,更主要的是指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冲泡品饮很讲究,需讲究水质,品茶器具,冲泡程序和方法,品茶要领和功底等等,与其他茶类都不同。正确的冲泡和品饮才能充分发挥出岩茶大红袍风韵和每泡茶的特征,领略茶中真谛,体会茶的无穷乐趣。

冲泡要领:准备乌龙茶专用茶具一套,冲泡壶宜选用90-150ML的紫砂壶或三才杯;水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水温需现开现泡为宜;水温低于95度或多次烧开或长时间连续烧开着的水都略逊,水温低于80度不宜使用;投茶量视品茶习惯调整浓淡,一般以冲泡壶容量的一半为宜,需淡些则为1/3-1/2,需浓些则为1/2-2/3。浸泡时间长短影响茶汤浓度和冲泡次数;一般第一、二泡时间控制在半分钟以内,第三、四泡时间为半分钟至1分钟,以后每加一泡延长半分钟左右。浸泡时间越长滋味越浓,但冲泡次数会减少,一般岩茶大红袍均可泡7-10次,好的可泡十几次;滋味调淡可用缩短浸泡时间和减少投茶量来调整。

品茶要领:岩茶大红袍滋味醇厚,内涵丰富,有特殊的“岩韵”,茶树品种特征能从滋味中体现;香气或高或长,高则浓郁,长则幽远,香型多样化,如花香、果香或带乳香、带密香等等;品茶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闻香有闻盖香、水香、杯底香、叶底香等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综合判断茶叶的特征和品位。



扩展阅读:

和北方人大杯大碗喝茶不同,南方人喝茶讲究用小盅子。小到比北方档次高点的人家用的小酒杯还小,捏在手里,恍若无物。

  在北方人看来,此等小盅子用来喝酒尚且不过瘾,况且喝茶?尤其是现今社会,大家都很忙,酒杯子早就换了水杯子,一声“干”字,二两三两四两白酒就进了肚子,谁耐烦端那小玩艺?

  然而到了南方尤其是到了闽南,那没有三五钱重的小茶盅可就神乎其神起来。

  这么说吧,你无论是在个家户还是在小店铺,抑或是在办公场所,多可以看到造型或精美或朴拙的茶盘,看到茶盘上排列整齐的或晶莹剔透薄如蝉翼或古雅端庄精致无比的小茶盅。我这次到集美,看学校教师休息室里上课归来的年轻教师放下课本,第一件事就是端起小小茶盅,耍魔术般斟出一盅热茶,先是凑近鼻尖,闻上一闻,煞是陶然的样子;而后才送到嘴边,舍不得多喝,只轻轻抿上一小口,就已是醉了三分。我就想,那刚讲完活的快冒烟了的嗓子眼儿让这一小口香茶那么一浸润,是何等的舒坦,何等的畅快!劳累了半天的舌头尖儿让这一小盅香茶这么一抚慰,顿时就又恢复了韧性,恢复了弹性。我甚至想,如若像我们北方那样,端起大茶缸子,咕噜噜一口气灌它一大茶缸子,不但辜负了这一缕茶香,也未必就讨好了自家的那副嗓子慑服了自家的那片舌头。

  小小茶盅何以能演绎出这等魔幻,让我们闽南人陶醉至此欲佛欲仙?那恐怕还得归功于茶盅里装的醇香的液体。

  闽南的小茶盅里装的是乌龙茶。

  据说武夷山是产乌龙茶的好地方。我循香而至。

  武夷山方圆六十公里,山里山外,山上山下,山谷间,山脊上,到处都长着茶树。在我眼里,武夷山除了青山,除了绿水,就是茶树了。

  天游峰乃武夷第一游览胜地。

  海拔600余米,三面环溪,壁立万仞。

  在天游峰的脚下,弯弯曲曲澄澄碧碧的九曲溪“第五曲”北岸的一片狭长地带,有一片茶树。也许是这里的海拔还比较低,地势比较平坦,土地也比较肥沃,也许是背靠大山好乘凉,面临溪水好洗漱,这里的茶树足足有一人高,黑绿黑绿的,一排排一垄垄,长得很茂盛,很喜人。

  我摘下一片绿叶,含在嘴里,轻轻地嚼了几嚼,略有些苦味,却掩不住那股清香沁喉,精神立马觉得清爽了些许。

  在前往虎啸岩的蛇行小路,两面挤挤窄窄的山谷中,也种植着大块小块的茶树。大块的不过一分半分地,小块的也就是一两平方丈甚至就是那么几棵,茶树植株也都不高,两三尺就是了。茶树上的茶花,拇指大小,有无遮无拦开怀大笑的,有羞羞嗒嗒咧着樱桃小嘴的,有含苞而不放还只有个小骨朵的,或深或浅,都脱不了乳黄色,点缀在绿叶之中,弄得茶树硬是平添了几分婀娜,几分娇喘。

  平常人们喜欢将种茶树的地方叫做茶园,那总都是有些“规模”的。眼前的这些茶树不是生在岩隙岩缝中,就是长在山沟山凹处,论面积,纯属是“多乎哉,不多也”,称“园”,未免夸张了些,于是有人就风趣地在前面加了一个修饰词:“袖珍型”,成了“袖珍型茶园”。从量身裁衣的角度说,我看倒是恰如其分,心中先就给了认可。

  此时下起雨来,淅淅沥沥,飘飘洒洒。雨珠落在黄花绿叶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寂静的山谷里一时增添了许多热闹。远处是看不见什么了,别说四周都是山遮树挡着,就是这雨雾也把这里的一切罩了个严严实实,风儿也不肯透过一丝来;近处呢?也变得有些模糊,我们仿佛也进了另一个天外的世界。

  只这茶树们却全然不在意,仿佛是见多不怪,仍然张张扬扬潇潇洒洒地伸着脖子挺着腰杆舞着腿儿边扬手跟细雨逗笑,一边还时不时地和我们这些游客点点头打打招呼。

  也难怪,对于武夷山的岩茶大红袍来说,什么样的风风雨雨没见过?这点儿小打小闹算得了什么!正好是惹它来点精神头儿的引子。

  听说武夷山的茶分正岩茶大红袍半岩茶大红袍洲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大红袍,水边者为洲茶。”“岩茶大红袍为上,洲茶次之。”照此说来,天游峰下的那片茶树虽则地势略低些,也算是“在山上者”,当数岩茶大红袍之列;眼前这深山峡谷中为大山所呵护为巨树所遮掩,终年见不得几丝阳光的茶树应该就是更标准更正宗也更地道的岩茶大红袍了,然而恰恰是这里的茶方才是上等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山最有名的茶当数“大红袍”。“大红袍”长在武夷山北部的九龙窠中,统共只有三株茶树。只这三株茶树就让武夷山的岩茶大红袍身价百倍,据说那树上产的茶叶一两值一百万元人民币。

  武夷山的茶值钱值到这个份上,却从没有半分奢想,连肥料都不要半点儿。这还不说,哪怕它是长在石头缝里,也从不要人类多给它半点照顾。当然武夷山的茶树也不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不是傲视一切,寡人孤家。它是只承受上天的恩泽而不肯轻易打搅世人罢了。事实上,仅就九龙窠中的那三株出了名的茶树,如果没有它旁边高处的岩石滴下的露水滋润,如果没有那高处的岩石冲下的苔藓哺养,它也许压根儿就不会有往日的荣耀,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无限辉煌。

  武夷山人知道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这个“只讲付出,不讲索取”的秉性,自然也从不勉为其难,自作多情,只任其自由自在,养乾坤之气,享天地之乐。武夷山人每年采摘它的嫩叶,制成名贵的“大红袍”,其中固然有获取金钱的意思,主要的还在于陶冶人的品性情操,弘扬华夏民族的茶文化,凸现华夏大地的丰富的物产。

  若不然,闽南人何以这般钟情武夷岩茶大红袍,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它。

  若不然,像我这样的凡人俗人,喝惯大杯茶的北方佬何以也这般地神往起小茶盅里的玉宇琼浆,游武夷山,任嘛也没动心,单单写了这篇《武夷岩茶大红袍》!

关于武夷岩茶的一些知识


岩茶并非全是在岩石上生长的,而是一种茶树品种的名字。

    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悠久的历史。据茶叶史料记载,早在南朝宋末年(479)就已经闻名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的馈赠佳品。唐代诗人徐寅有诗赞武夷茶曰:“臻山川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宋、元两朝入贡宫廷,盛极一时。北宋苏东坡的咏茶诗里就有“武夷岩边粟粒牙,前丁后蔡想宠加”的诗句。

    元朝为焙制进贡的武夷岩茶—“龙团”、“石乳”,于元大德六年(1320)在武夷山四曲卧龙潭溪水南岸建“御茶园”,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这二百多年贡茶从未间断。在明朝初期虽罢造龙团,又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的“岩茶”的前身。所以武夷茶是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十七世纪时即远销西欧,蜚声海外。

    武夷岩茶,历经沧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茶山、茶树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便日益兴旺发展起来,如今茶园遍布武夷山峰峰岭岭,丘壑峡谷之间,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岩茶的生产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所属茶场的茶园面积迄今(1994)已发展到八万四千多亩(其中优良品种已达六万六千多亩,采摘面积已达五万亩)。著名的武夷岩茶品种:如白瑞香、素心兰、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白牡丹、金钥匙、不知春、不见田、雀舌、老枞水仙、以及“十二金钗”(十二个名枞)等等好几十个优良品种,以这些名枞制成的茶叶, 无论香气、滋味、汤色,都各具风韵。

   武夷岩茶始于唐,盛于宋。岩茶因生长在武夷山风景区有著特殊的土质、水分、光照、雾罩的自然环境中,因而其色、香、味均与众不同,自古以来便以武夷珍品而驰名中外。范仲淹有诗赞曰:“溪边奇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到清康熙年问,武夷岩茶已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各国,当时欧洲人把武夷岩茶称为“中国茶”,“武夷”也成了茶的别名。岩茶品种繁多,主要有大红袍、肉桂、水仙、梅占、黄旦、铁观音、奇种等,武夷山於是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岩茶具有“绿叶红镶边”特点,茶色金黄,清香扑鼻,喉下润滑,齿爽留芳,耐朴泡,饮后有“岩韵”回味。武夷岩茶具有提神化食、生津止渴、利尿、止痢、解暑、醒酒、降压、减肥等功效,常饮可延年益寿。故来武夷山寻胜的游人,在玩赏山水之余,总也志不了一品此茶。 ·

    冲泡方法:1‘用洁净的紫砂茶壶和小瓷杯;2.先甩开水将壶杯烫热;3.用泉7K煮沸的开水最佳;4.撮适量茶叶於壶内,冲满开水,用壶盖刮去泡沫,盖紧壶口;5.冲泡1—2分钟即可饮,二泡2—3分钟,三泡3—5分钟。

    怎样选购:1.就品种而言,大红袍、肉桂为上等茶,同一品种茶又有不同级别之分。其次是水仙、铁观音、梅占、奇种等;2.就产地而言,景区内生产的为正宗岩茶,景区附近生产的为半岩茶;3.凭实际经验通过观、闻、嚼、饮等方法鉴别,或在诚实可靠富有实践经验者指导下进行选购。

武夷岩茶基础知识

1、什么是武夷岩茶?

依据地理保护标志管理相关规定:武夷岩茶是指在武夷山行政区域内种植、在特定时间内以特定标准采摘。以特定工艺加工生产的茶叶称为武夷岩茶。

种植范围:一定要在武夷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不能是周边或其他地区。

采摘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采摘武夷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之前,夏茶采于夏季前,秋茶采于立秋以后。武夷岩茶的香气别具一格,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厚清活,生津回甘,浓饮且不见苦涩。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

采搞标准:中偏大开面时采摘。一般指三叶一蕊。

生产工艺:以传统的乌龙茶工艺进行加工。不包揉。成品呈条索形,不得有其他任何添加成份。

2、武夷岩茶的分类:

依据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2)武夷岩茶的分类如下:

大红袍系列:说话不定。可参看《我说大红袍》贴。

肉桂系例:武夷山传统茶叶品种

水仙系列:武夷山传统茶叶品种。

茗枞:典型的有四大名枞: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半天妖

奇种:武夷山野生茶叶树种。

3、武夷岩茶品质如何区分:

武夷岩茶注重:活、甘、清、香的特点。

以茶水的厚醇度决定主要的品质高低。武夷岩茶的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粘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即岩韵初学者不易把握)

以茶香为品种特征鉴定的第二因素。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及奶油香为上。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茶叶的叶底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

有异杂味的茶为下品。茶水无质感,淡薄的茶为下品。苦涩味的轻重对岩茶品质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

4、武夷岩茶不同异杂味的判断及易出现的加工环节:

烟味:易判定,主要出现在焙茶环节出现走烟现像。如:焙笼焙茶里茶未掉入汤火中

青味:非清香。指茶叶中的青草味。主要是因为发酵不到位产生。

馊味:类似于变质饭菜的味道。产生原因:茶青在运输过程中受热。也称夏秋味。是夏秋茶所具备的一种特征。也是辨认夏秋茶的标准。

焦味:类似于炒豆子的味道。主要是杀青过程中,茶叶炒焦而产生。

反青味:茶叶保存过程中受潮产生。

水味:白开水的味道。通称水气,指茶叶焙火未到位,水份存在于茶叶之中而产生。初学者不易判定。

5、武夷岩茶的感观审评简法:

使用110CL小审评杯,取茶样五克,冲入沸水,一水座杯约三分钟。在过程中感受盖香的变化及香气的表现。(以异杂味为劣。花果香为优)三分钟后出水。此法易于区分茶叶是否存在异杂味。可根据茶水的苦涩程度判定茶质的好坏。低档的茶叶苦涩感极强。

二水三水均座杯约三分钟,感受盖香与一水时的变化,以香气低为劣,以香气持久为优。出水,对比茶水的浓淡及茶水的厚醇度。以口感变化的差异为品质鉴定的标准。以茶水浓淡变化判定茶叶品质的优劣。

通过此方鉴定可得出以下结论:

香气:以幽香持久为上,以香气变弱且快为下,异杂味为劣(此方极易判定茶叶中的异杂味)

茶汤:以浓度变化小为上,以浓度变化大为劣。

口感:以苦涩度的强弱区分茶叶品质。

回甘:三水回韵的变化程度感受茶叶的品质。

6、茶叶培火程度对茶叶口感的影响:

武夷岩茶的培火程度的高低对茶叶香气及茶水醇度及岩韵表现具体如下:

轻火岩茶:香气高以花香为上,以茶水中类盖香为上,岩韵表现较弱,初品岩茶者宜选。

中火岩茶:香气幽以花香为显,茶水较醇久厚,岩韵表现适中。初品及茶客较喜之

高火(足火)岩茶:开泡火香冲。茶质香气含蓄以果香为上,茶水醇厚,岩韵表现强。对岩茶有一定喜好者最爱。

仅对单号茶叶纵向对比。一种茶叶在轻,中。足火对比。

武夷岩茶 - 相关品种

岩茶中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其它品种还有瓜子金、金钥匙、半天腰等品种。

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通称为武夷岩茶。因产茶地点不同,又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高味醇厚,岩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山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洲茶泛指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历代对岩茶的分类严格,品种花色数以百计,茶名繁杂最为突出。其中最著名的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还有普通名枞如瓜子金、金钥匙、半天夭等。武夷岩茶驰名世界,跟武夷名枞分不开。武夷岩茶分武夷极品若干号,水仙、奇种各分特级到四级,另加粗茶、细康、茶梗。

武夷岩茶 - 冲泡

武夷岩茶的冲泡,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第二泡纔显露。茶汤的气自口吸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的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武夷岩茶的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泡汤后叶底“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

武夷岩茶 - 制作过程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属乌龙茶制作,区别于台湾乌龙茶追求鲜爽的轻发酵轻焙火、安溪乌龙茶追求花香的深发酵低焙火,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一些讲究的制作也用手工制作,具体体现在做青上。

让茶叶的苦水走失,达到突出香气、滋味的目的,通常人们把这个过程叫萎凋或者做青。

萎凋是洋气一点的说法,老百姓爱用做青的说法,因为青是做出来的,一泡茶的好坏,往往是靠人工控制的结果。意思是把鲜叶的青做掉,使茶叶呈现刚刚好的状态。

做青过程中有走水、摇青、等青、发酵等工序交替进行,多次繁复。

摇青的目的是促进叶边缘摩擦,可以让水分走失更快,但是走失太快,达不到保留有益成分的目的,所以要走走停停地做。

等青的目的是让水分走失的过程中,在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起发酵作用,促进茶的酚类物质转化,达到气香味醇的目的。

这些“做”的过程非常仔细,是实现好茶的制作关键环节。

做青的诀窍就是“看青做青”

要根据茶青的转化因素来决定摇次数,摇速度,摇多久,等多久等等,还要根据天气、湿度原因决定怎么摇。

大部分人采用机械摇青的做法,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大量生产茶叶,缺陷是茶叶在机械运动中比较难控制,尤其对茶叶大小发酵的均匀程度容易失控。尽管机械已经有了很大改良,速度的快慢,次数都可以控制,但总难避免茶青的磨损不均现象。

做青好了以后,武夷山人把茶叶堆放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进一步让茶叶的滋味醇和,这个时间比较短暂。

茶厂采用薪炭加温的办法,比现在很多人采用的油燃和气燃方法不同,我过去把手放在烟处熏了一会儿,发现,烟是香的,这种透着香的烟恐怕也是不一样的木材才能达到的效果。

武夷山茶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这小异也许就是区别与他人的秘方。

炒锅里透出阵阵芳香,诱人垂涎。

乘热揉碾,看似做型,其实揉碾过程让剩余茶汁挤压出来,在茶叶表面形成“霜”,也是闻干茶香的主要味觉来源。

烘干茶叶在茶厂仍然用柴火,香味也是很好。

烘干技术看似简单,其实用多少温度把茶叶焙到几成干燥,是有讲究的。

武夷岩茶通常都用复焙方式使茶叶更具耐力,挂杯香、杯底香、汤底香通透,这些都是复火焙茶的功效,所以在初焙时用多少火功是比较讲究的。

武夷岩茶 - 功效

武夷岩茶主要药理功能:明目益思,轻身(减肥)耐老(延缓衰老),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辐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等等。国际友人曾赞叹武夷岩茶为“万物之甘露,神奇之药物”。武夷岩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长在岩壁沟壑烂石砾壤中,而经风化的砾壤具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不仅滋养茶树,而且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也更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武夷岩茶由于生长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早在十九世纪中叶,欧美茶叶专家学者经化学分析,就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物质。如1847年罗莱特在茶叶中发现“单宁”(儿茶素)并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武夷酸”。1861年哈斯惠茨证实武夷酸乃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由此可见,武夷岩茶所含的化学成分,具有药理功能和营养价值的物质,优于其它茶类是确实无疑的。

提示:请认准金骏眉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乌龙茶 > 大红袍茶 >
电话: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