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臼尊称:木待制。按照《茶具图赞》的图,我们比较容易知道“木待制”是一种什么茶具。它其实是木制的砧碓或杵臼,古人用于捣碎物品的工具,由两部分构成,执于手中者是杵,固定于地面或其它平台上的部分是臼。将所需捣碎的东西放于臼中,在敲打中形成一种聚合的状态,农业社会中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自从唐代规范了饼茶的加工方法与饮用方法,茶臼也成为精致饮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唐宋两朝的主要成茶都是饼状,饮用时又需要是粉末状,故而从团饼茶变成粉末茶的过程,需要好几个工具。尤其是宋代点茶法要求茶的细碎程度尽可能高,所以备茶的工具更加讲究,点茶前,将茶充分干燥后,即用茶臼捣成小块,再用其它器具处理成所需的粉末状。
再看《茶具图赞》的写作特点:给茶臼的是“待制”的尊称。为何称茶臼为“待制”呢?据考证,待制是我国唐代所设的一种官职,以六品以上的文官到禁中轮值待制,属于顾问性质,宋代基本沿用。待制之官是闲职,不得重用却又不能少,要想当好这样的官,的确需要胸怀与气量。审安老人以待制称茶臼,实是因为茶臼对整个点茶过程的作用——它捣碎了茶饼,却无法令团茶成为粉末,然而没有将整块团茶捣开,亦无法进行碾茶,就像那不轻不重的官,既离它不得,修炼自身要紧。
名利济。如果说审安老人是这场茶事的操纵者,那我想,对于这个长相平凡结构简单用途不突出的“臼”来说,作者是I不着悲悯心的。利济,即既利且济,对点茶的过程有好处,似乎在告诉这位文职顾问,哪怕地位不高,但他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茶事的成功,也少不了它的贡献,因而要自爱自尊。于芸芸众生而言,存在即有其理由,珍惜过程要紧。
字忘机。即忘却机巧之心,以平和纯净的心境看待这个世界。是因为“利济”,所以“忘机”吗?也许是。承认自身的价值,也接纳自身的不足,接纳别人的优秀;安享当下的寂寞,欣赏世间的喧嚣,不争,却已修成了最强大的内心。所以忘,不是遗忘,而是忽视,甚至是超越。机巧之心容易令人迷失,因为斤斤计较、尔虞我诈,终将坠入痛苦与迷惑的深渊。李白有诗: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不管是清醒者还是不清醒者,最大的快乐都来自于内心的包容与解脱。此处感受到了审安老人所寄心的也是世人最难达到的——接受之美。望世人在经历一场茶事中洞察人间事。万法皆通啊。
号隔竹居人。竹与茶有不解之缘,茶人与竹一样有不解之缘。古往今来,竹林深处泛着茶香的小屋不知是多少茶人的梦中天堂,那份宁静、那份雅致,是作为名利场的人世间最难求的。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一首《夏昼偶作》中有过引人遐思的描述:“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尽管是酷暑,那份穿越竹林而来的敲打声,倒也是一贴清凉剂了。柳氏的茶斋中,茶器自然是齐全的,午后的茶事随着山童捣茶的声响徐徐开始,也许茶人的精神也会随之一振。隔竹居人的称号,是对忘机的升华,此时的茶臼,因为有所作为而快乐着。
赞词云: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摧折强梗,使随方逐圆之徒,不能保其身,菩则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资之枢密,亦莫能成厥功。
这段赞词,体现了这位茶事操纵者对器物的客观对待。作为一种造物的存在,它如宇宙苍穹中数不清的却位置确定的星宿,即使渺小,却存在着,因而对万民和苍生应该有所增益。你——茶臼,秉性刚正不阿,不管是多么强悍顽固的家伙,到你面前一样捣碎,那些曾以方形或者圆形傲立于世的茶饼瞬间被你摧毁。然而,尽管你的力量强大,却无法单独完成任务。如果捣完茶饼后不借助“金法曹”进一步碾细茶饼、“罗枢密”再筛粗细,也不能达到点茶所需的茶粉的要求。因而仅凭一己之力是不行的。
可见,在备茶中,茶臼捣茶是必须的,离点茶的要求却还很远。它只能与茶碾、茶罗配合,才能达到目的。究竟谁是最重要的角色?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分工也就不一样,大家配合默契,才有益于把事情做好。木待制就是这样一个善于配合的角色,它接受着自己的位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努力工作,在人们不需要的时候,它默默地享受天籁,静观人间万象。一切的闲适与自在,只因那颗接纳与包容的心。
提示:请认准金骏眉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