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从宋代到今天的茶届争霸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如同诗之于唐,词之于宋,一碗茶所映照出的唐宋亦有着别样的风景。

若言唐人在风炉茶鳆中“煎”出了“茶道大行”的气度,宋人则在汤瓶茶盏里“点”出了雅俗共赏的韵味。较之由皇室贵族及士大夫主导的唐代茗饮潮流,宋代的饮茶之风更加炽盛,尤其是斗茶的兴起与盛行,使茶从庙堂书斋逐步走向瓦房茅舍。

宋代斗茶图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又称“茗战”。原本安静的茶汤,因为融入了竞技的味道,而变得喧闹起来。它悄然褪去森冷庄肃的面目,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慷慨地向布衣草民敞开。

或山野林中,或茅亭野店,或勾栏茶肆,或明轩雅室,或殿堂宫苑,一只茶盏便是茶品一比高下的竞技场,从贩夫走卒到文人雅士,再到帝王将相,都热衷于在一场茶的虚拟战斗中体验激情,寻求刺激。

于是,斗茶被宋人“玩”成了两宋最火爆、人气最高的全民竞技游戏。

也许,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斗茶也最能体现人们“尚武”的一面。

斗茶由闽人首创

追溯起来,斗茶并非是宋人的原创。有人认为,斗茶“始于唐,兴于宋”,这多半是受“梅妃”的影响。

梅妃,原名叫江采萍,是福建莆田人。她不仅是美女,还是慧敏能文的才女,因为生来喜爱梅花而被唐玄宗赐名为梅妃。她的出现,让唐玄宗把后宫四万佳丽都“视如尘土”,而后来的杨贵妃也不过“三千宠爱在一身”。

《梅妃传》中记载了一次她与玄宗斗茶的经历:

后上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任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

梅妃的聪明睿智,博得龙颜大悦,而且她绝对是个斗茶高手。然而,正史却对梅妃只字未提,关于她的记载多见于笔记及地方志中,梅妃是否确有其人遭到许多学者质疑,而梅妃的真实性正是追溯斗茶起源的“钥匙”。

不过,据《茶董》记载,“孙可之(孙樵)送茶与焦刑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时以斗茶为茗战”,孙樵系晚唐人。另外,同是晚唐的冯贽在其《记事珠》中亦有“斗茶,闽人谓之茗战”的记载。

尽管上述所引文献多为稗官野史,但可以肯定的是:斗茶是福建人的发明。

五代时,词人和凝召集身边的爱茶人组成“汤社”,让斗茶终于有了最初的具象:“以茶相饮,昧劣者有罚。”入宋后,斗茶更是在文人的翰墨丹青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游戏规则

宋代与现代的斗茶方式比对

 

既然是“斗”,那么必然就有“斗”的游戏规则。迥异于当代,宋人斗茶斗的不是外形、香气、汤色、叶底等因子,而是茶色与汤花。

对于茶色,唐人尚青,宋人贵白。宋徽宗赵佶说:“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且尤为推崇建州“条敷阐,叶莹薄”的“白茶”。茶色为 何贵白?明人罗廪道出了个中缘由:“白而味觉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盖茶之精者,淡固白,浓亦白,初泼白,久贮亦白,味足而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 俱得也。”

汤花是击拂茶汤时在汤面上涌起的泡沫。早在西晋,杜育就诗意地描述道:“焕如积雪,烨如春”,陆羽则称其为“沫饽”。斗茶输赢的评判标准,除了汤色外,更 重要的是看汤花的持久度,即“著盏”(亦称“咬盏”)时间的长短或“水痕”(亦称“水脚”,汤花退散后,与盏壁相接的部位露出的茶色水线)出现的早晚, “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因此,绝佳的汤花应是“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

斗茶激烈的程度,无异于现今的球赛,胜负有时就“相去一水、两水”甚至“一线”间。“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看似细微的水线,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标准装备

斗茶装备与功用

 

斗茶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有“火药味”的战斗。茶器就如同武器,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关乎斗茶的成败。

斗茶的“装备”,在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等宋茶名著中都有颇为详尽的阐述,而在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及宋人的几种《斗茶图》则有更加直观的展现。

斗茶之器包括焙茶器(茶焙、茶钤)、碾罗器(砧椎、茶碾、茶罗)、点茶器(茶盏、汤瓶、茶筅)等。

宋代斗茶的标准装备和流程

斗茶“绝招”

掌握了游戏规则,亮出斗茶的各种“神器”,接下来要比拼的就是斗茶的功夫了。斗茶能不能斗得赢,就要看斗试家们的“武功”是否高强了。

欲称霸宋代茶界,除了茶要够好,器要够“给力”,至少还得练好以下这几个招式。

招式一:碾磨。茶粉匀细关系到汤华的品质。在碾磨前,先用干净的纸包裹,用砧椎槌碎,放入茶碾中用力碾成细粉。茶碾的构造很简单,由碾槽、碾轮和碾轴构 成。使用时,手握碾轴推动碾轮,将槌碎的茶碾成细粉。曾慥说,“茶家碾茶,须碾着眉上白乃为佳。”其诗云:“碾处曾看眉上白”。范仲淹诗亦云:“黄金碾畔 绿尘飞”。茶的匀细度,可见一斑。有时,为了获得更细微的茶粉,碾碎的茶还要放在茶磨上进一步加工。碾磨后,用茶箩反复筛分。这样,在注汤点茶时,茶粉才 会在汤面上泛起,汤花才容易凝结成光亮的“粥面”,将茶色发挥到极致。

招式二:候汤。苏虞说:“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蔡襄说:“候汤最难”。由于饮茶方式的变革,宋代煎水器具不同于唐人常用的茶 鳆。在构造上,茶鳆是敞口的,煎水的全过程都一目了然,而汤瓶几乎是密闭式的,可视度很低,水沸程度的掌握往往只能通过“声辨”。水如果没有煎熟则沫浮, 煎得太熟则茶沉。所以,要把水煎得刚刚好,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小心“伺候”着才行。

招式三:熁盏。这一招虽简单,却不容忽视。熁,即烤。焙盏就是烘烤茶盏,起到预热的作用,类似于今天泡茶时的温壶烫杯。先让茶盏带上一点温度,可以使汤花“发立耐久”,盏如果凉了,汤花在汤面上就浮不起来。

招式四:点茶。“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要修炼成茗战达人,得先把点茶技艺练到炉火纯青。点茶,由调膏、注汤和击拂三项基本功构成。

其一,调膏。盏预热后,根据盏的容量,用茶杓量取适量碾磨好的茶粉,放进盏里,并用汤瓶注汤调和,以粘稠为适度。用赵佶的话说就是:“量茶受汤,调如融胶”。在这一步,茶水比例的控制很重要:茶少汤多,茶汤就比较稀,汤花容易涣散;汤少茶多,汤花易凝结成“粥面”。

其二,注汤。《十六汤品》中列举了三种不同手法注出的汤品。最佳的是“中汤”,要求注汤时不缓不急,该注则注,该停则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注汤时臂垂手颤、断断续续的“断脉汤”及忽视茶水比、盲目注盏的“大壮汤”都是不理想的汤品。

其三,击拂。击拂通常紧跟着注汤,用具是竹制的茶筅,一边执汤瓶注汤,一边“运筅”,轻重、缓急有度地击打拂动茶汤,制造汤花。对于注汤与击拂的有序配 合,赵佶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为了点出一盏“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的茶,这位“文艺皇帝”亲授点茶“秘籍”:

第一汤: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篼重,指绕腕旋。

第二汤:自荼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

第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

第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

第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

第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居,缓绕拂动而已。

第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

关于斗茶那些事儿

逆袭篇

大文豪苏东坡有次和蔡襄斗茶,蔡襄的茶比较好,并且用著名的惠山泉点茶。苏轼的茶稍差点,但他改用竹沥水,得以逆袭取胜。

女神篇

杭州官妓周韶是当之无愧的斗茶“女神”。她非常爱茶,藏了不少好茶。她常常和蔡襄斗茶,每次都能斗赢,而且她还能把茶说得头头是道,让蔡襄汗颜不已。

文艺篇

蔡襄曾对范仲淹说:“你那首《斗茶歌》中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么一句。如今的绝品好荼,茶色都是很白的,翠绿色的是下等茶,请把诗改为‘玉尘飞’、‘素涛起’,怎么样?”范仲淹表示赞同(事实上范仲淹并没有把诗改掉)。

励志篇

北宋诗人唐庚,不仅和苏东坡是小同乡,而且也巧合般被贬谪到了惠州。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在那里他与朋友们斗茶,获取身心的快乐,哪怕快乐只是一 时。他还为后世留下了一篇传诵千古的《斗茶记》。在这篇文章中,有句话值得细细咀嚼:“吾闻茶不问团绔,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新茶活水,与 其说是斗茶的价值观,不如说是一种豁达开朗、随遇而安的人生观。

扩展阅读——斗茶:穿越千载的竞逐与游艺

茶界流行一句话:茶是怕比的,好茶是比出来的,茶王是不怕比的。

一泡茶的形成,受到了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泡茶都是唯一的。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斗茶应运而生。2014年9月11日,由著名导演孟卫 国指导的影片《斗茶》正式上映。讲述了几位年轻人从不懂茶到爱茶再到战胜自我的成长过程。影评人说它是“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恒久魅力印证给观 众,同时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独树一帜的现代电影。”

孟卫国一辈子喝茶,深知茶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塑造。因此,这部电影他格外用心,比较客观真实地呈现了斗茶文化的技艺和精髓,让人耳目一新。其实作为中国数千年茶文化的一部分,斗茶是中国古代品茶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以竞赛方式评定茶叶质量的优劣、沏茶技艺的高低,这是一种竟逐,更是中国化的游艺形式。

时光穿梭到一千多年前。公元1100年,宋徽宗赵佶即位。在朝的25年里,他轻政重文,一生痴茶成癖,时常以茶宴请大臣,还要亲自煎茶、斗茶取乐。有了帝 王做榜样,宋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斗茶之风盛行。斗茶的形式、胜负的标准、茶器与水的选择……及由斗茶产生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等,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 整的斗茶文化系统,成为中国茶文化厚重的一篇。

千年烟云,盛世中华茶文化再度复兴。如今,遍及全国的茶王赛、名优茶评比、“选状元”等,已经成为茶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借由斗茶这个形式评比茶叶质量, 不但斗出了人气、吸引了茶人的目光,也成为引领茶界的风向标,并宣传和带动了地方茶叶经济的发展。而在普通茶人间的斗茶,更像是一场极富创意的交流形式, 通过比拼,斗出各自茶的特色和风韵,更斗出了一同品茗的雅趣。

宋徽宗绘制的《文会图》中描述的斗茶形式、饮茶方式已经不在,但斗茶和围绕着斗茶形成的文化与消遣却是生生不息、枝繁叶茂,成为茶文化蔚为大观的浓墨一笔。

茶王赛:现代斗茶大行其道

不管是通俗易懂的“斗茶”,还是气势滂沱的“茗战”,古往今来,斗茶一事叫法时变,而实质却一层不变。无论何种叫法,但凡是参与到其中的人,甚至只是见识过这场面的看客,都会在脑海中留存下无法删档的独特记忆。爱茶人士兴趣广,斗茶人士欢乐多。爱茶又斗茶的人,终将是最让人艳羡的那一类人。

现代斗茶史

1985年对于中国茶叶现代史来说,具有分水岭的意义。从这一年开始,国内茶叶生产全面放开经营,茶农、茶商可以自由进行茶叶生产与销售,各种茶叶比赛也悄然复苏,各种茶王应运而生。到了1993年11月,安溪县敲响了中国茶王拍卖第一槌。

1995年5月,安溪县西坪镇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茶王赛,茶界泰斗张天福领衔主评。最后,500克铁观音茶王拍出了5.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中国茶叶界的空前纪录。茶王高价拍卖,经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全方位的报道后,受众逾亿人次,轰动了海内外。

西坪的成功,最直接的效果是拉动了全国各地的茶王赛及茶王拍卖热潮。福建省的永春、平和、厦门、武夷山及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浙江、云南、江苏、重庆、山东等地先后举行茶王赛和拍卖会。

尽管茶王拍出的天价,有人感叹,有人质疑,但各地依旧是乐此不疲。1999年6月,安溪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茶王赛,震动京城。同年在安溪(香港)茶王赛上,100克铁观音拍卖11万港元的天价,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茶王赛在各地如火如荼,规模、声势也越来越大。业界人士指出,茶王赛作为茶文化的重头戏,茶王赛办到哪里,名茶就卖到哪里,加速了茶叶专业市场的兴建。而广州、芜湖、北京、上海、济南、安溪、横县等地专业市场的崛起,又为斗茶提供了大舞台。

茶王赛又在两岸交流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2011年12月,“2011两岸斗茶茶王赛”首次在台湾嘉义阿里山地区举办,嘉义市长黄敏惠到场祝贺并致辞,她表示,“两岸斗什么都不好,就是斗茶、斗文化最好。”2012年12月,“2012两岸斗茶茶王赛”在厦门北站国际茶港城隆重举行。两岸斗茶组委会首次统一两岸乌龙茶审评标准,在厦门北站国际茶港城正式设立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和两岸茶王赛审评中心。

和古代的“斗茶”相比,现代的“斗茶”简化了很多繁文缛节,程序简单明了,但更富有挑战性和胜负色彩。如今,“斗茶”已发展成为由村、街道、县统一组织的大型赛事,制茶高手和经营厂家选送精品参赛,聘请名茶师为主评,评出本季、本地区及各个品种的“茶王”,颁予奖牌和奖金。有的地方甚至还敲锣打鼓把“茶王”迎送回家,视作一种无尚的荣耀。

目前,不仅有武夷山岩茶斗茶赛、安溪铁观音茶王赛、浙江茶王赛、云南普洱茶王赛等全国各产茶区举办的赛事,还有名茶评比会、制茶能手比赛、品茗会、功夫茶评选活动等五花八门的形式。

“斗茶”是中国这一茶叶王国的古老习俗,在乌龙茶的故乡、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西坪,这一习俗与茶叶一起经久不衰,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在古代,西坪镇斗茶之风就相当普及,几百年来,安溪人一直保留着斗茶、赛茶、品茶的传统,现今每年都举行大大小小的茶王赛。自1995年以来,西坪镇提出“做好茶王赛,致富奔小康”的口号,重视“斗茶”比赛,使之成为评选名优特产品、提高产茶质量、推广安溪铁观音的有效战略。

“斗茶”给安溪茶农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大家一致认识到,茶要卖好价,必须制好茶。人人争当“制茶能手”,人人争做“茶状元”的可喜局面已在西坪镇遍地开花,“千家精心育极品,西坪茶浓醉佳宾”,就是生动的写照。

斗出的好品质

近年来,全国各产茶区举办的名茶评比会、茶王赛、鉴赏会等,都是古时“斗茶”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斗茶的情景,从安溪西坪“茶王”评比活动可见一斑。比赛在每年春、秋两季茶叶采制后举行,分“清香型”和“浓香型”两个系列进行初赛、复赛、决赛,将做工精细、品质绝佳的茶叶送到评比场所,由评委会将各地选送的茶样密码编号,对茶叶的色、香、味、形四个茶叶品质构成因子当场逐一打分,最后揭晓时,按得分高低排列名次。

除此之外,福建武夷山天心岩茶村斗茶赛也是一年一度的茶界盛事,每年都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外籍人士欣然前往。9月6日,2014年度天心村斗茶赛在村委会前广场再次开锣。

露天搭建的遮阳棚下整齐摆放着一张张长形矮桌凳,桌上都有一套完整的斗茶设备和编着序列号的茶样。天心村委会主任韩锦清告诉记者,今年斗茶赛共收到672个茶样,今天拿出来斗的茶样369个,已经是从一个星期之前的初审中挑选出来的了。前来品茶的嘉宾大多是茶学院的老师和学生,茶商以及老茶人,他们都可以参与评选,所给分数会在最终成绩中占到30%,当然主要还是以专家评分为主,占70%。

为了确保斗茶结果的准确,组委会还特别将专家评茶区安排在村委会会议室,与室外的大众品茶区相比,这里安静得多,符合专业级评审的要求。今年斗茶赛分为水仙、肉桂和大红袍三组,分别邀请王顺明、刘宝顺、刘国英、陈德华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担任审评专家。各位老师在品评过程中都极为严肃认真,寡言少语,全神贯注地观干茶、闻香气、品茶汤、看叶底,其严谨敬业的精神值得钦佩。“正是他们用如此专注的态度对待斗茶赛,才使得出的结果具备含金量,这正是天心岩茶村斗茶赛的魅力所在。”韩锦清说。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9月8日,最让人期待的水仙、肉桂和大红袍的状元花落各家。本年度武夷岩茶冠军的头衔,代表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最高水准,是武夷山制茶人的至高殊荣。

作为此次斗茶赛大红袍组的专家评审,“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表示,通过斗茶赛,打响了“天心岩茶村”的品牌,不仅村民们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茶品质和产量都有质的飞跃,政府也在提升影响力的同时,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告诉记者,通过斗茶赛这种形式可以赛出精品,让天心村茶品质得以进一步提高,让村民们的茶都好卖。同时也能充分展示与发扬家家户户的传统制作工艺,为武夷山制茶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同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刘宝顺也表达了对斗茶赛的看法,“斗茶赛可以激励茶农做好茶,他们用最好的茶来参赛。消费者能通过开放的斗茶平台品尝到当年高品质的武夷岩茶,最后这些获奖的武夷岩茶将会流入市场,让全国各地的爱茶人都能喝到武夷山的好茶,感受武夷山悠久深厚的茶文化魅力。”

斗茶器具的要求——茶人斗茶的“标配”

斗茶时,茶人们通过“私房茶”和“私杯”、“私壶”等物件,将自身独特的品味与见解,以及个性化的审美情趣都一一展现了出来。所以,想要了解一个茶人,不妨先从认识他(她)的“私房茶”或是“私杯”、“私壶”等器具开始。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几位有趣的茶人朋友吧。

好器具让茶更美味

在邓萍那不大的茶室里,堆满了各种有趣的物件:各种茶壶、盖碗、茶杯,还有许多藤编、竹编、木雕的提篮等。这些,都是她在行走各地时,一点点淘回来的爱物。邓萍漫步在这些物件之间,讲述着一件件东西的来历,神情很是欢乐。

看得出来,邓萍很享受这种“淘宝”的乐趣,尤其在“茶”和“茶器”上更是。

她的“私房茶”,都是自己“淘”回来的。例如,几年前邓萍在杭州偶然喝到了一杯“土龙井”,大为惊艳。这“土龙井”单看其茶叶外观,比起一般龙井茶差得太远,但滋味之美妙鲜爽却胜过她以前所喝过的那些高档龙井茶。于是决心将这“土龙井”淘到手的邓萍,几番辗转波折才找到了做这“土龙井”的茶农,又费尽口舌,硬是说服茶农答应每年匀个一斤半斤给她。

邓萍说她每款“淘”来的“私房茶”,量都不多。因为这些茶她并不是要拿来卖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喜好、供自己享受。当然,偶尔也会在“斗茶”时拿出与茶友们分享。

邓萍的茶桌上,光是茶壶就摆了七八把。在她看来,茶器与茶的搭配是很有讲究的。就拿邓萍从台湾淘来的“仙女飘香壶”来说,这个壶所用的泥来自台湾大雅,在一吨红土里通过特殊手法才能提取出一公斤的泥用于制壶,所以制成的壶,胎质特别光滑细腻。而“仙女飘香壶”的制作者更是匠心独具地在壶身圈出道道凸起的细纹,使得茶香能够被双倍放大,尤其适合发酵度高、香味浓郁的茶,比如红茶、岩茶等。另外,还可以再搭上同样用大雅红土精制泥胎烧制的“柴烧杯”。这个“柴烧杯”可以净化水质,提升茶汤醇净、醇厚的口感。好的茶器,不仅自身造型精美,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而且选择到合适的茶器,还有助于茶性的发挥,提升茶汤的品质,让茶更美味。

为自己做的“私房茶”

对于本就工作在茶厂的姜繁来说,最得意的“私房茶”,当然还得是自己亲手做的才行。当天,我们就很荣幸地喝到了一款他自己做的“野生红茶”。

一个不大的密封袋,里边装着大概二三两的茶。单看干茶,其貌不扬,茶叶发酵的颜色深浅不一,很不匀整。然而入水冲泡后,汤色却十分干净透亮,甚至微微泛着油光,香气甜美而不张扬。茶汤入口,醇厚顺滑,甘爽不涩,回甘很快就从舌尖部蔓延开来。一旁的同事说,这是她喝过最棒的红茶之一。

这款茶的来历,还颇为有趣。姜繁告诉我们,两年前一次他在鼓山取水时,偶然在涌泉寺后门“喝水岩”的桥下发现了一丛茶树,心血来潮之下,决定采一些芽叶回去做点茶试试看。谁知那一小把芽叶做出的茶竟然还挺好喝的。于是他之后的时间里,每次上鼓山都会特地去找茶树采茶。

“这茶不容易采。”姜繁说,因为采的是野生茶树,它们生长的并不集中,东一丛西一丛,而且没有经过人工打顶之类的处理,茶树长出的芽头也不怎么密集、稀稀落落,采上好半天也才一小捧。好在只是个人兴趣所在,反正姜繁每次上山,就采上一点茶回去,然后做成红茶,收藏起来。两年过去,也就收了眼下这么一小个袋茶,估计也就是二三两。

这款独一无二的“私房茶”确实很不错。十道过后,汤色滋味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在我们试了一款当年新做的生普之后,回头继续再喝这款红茶时,它的香气和滋味依然很鲜明。

入我心的才是“私房”

林苗的茶庄,虽然不大,但很有韵味。她在这里的装修上花了很多心思,随处可见各种充满佛韵禅味的布置。林苗除了是一个资深的茶人,还是一个虔信的佛教徒。所以,对于“私杯”与“私房茶”,她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说起自己的“私房茶”,林苗取出了一款名为“活源禅韵”的茶。

这是一款老丛水仙,之所以特别将它名为“禅韵”,则是源于她的一段特殊经历。

身为信佛之人,林苗常常前往寺庙中静修。一次在武夷山一处寺庙修行时,无意中喝到了一款老枞水仙,她觉得这款茶的滋味完全与她当时的心境以及所处的环境相契合,似乎能透过这茶汤感受到一种悠远宁静的禅韵。对这款茶很是喜爱的林苗,便找到了做这款茶的茶农,买来此茶,于是就有了“活源禅韵”的出现。

“也许在旁人看来,这款老丛水仙如果单论其品质,并非最好。但对我而言,在喝到它的那一刻,就深深入了我的心,这就够了。”在林苗看来,每个人对于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品味,或许茶人的“私房茶”未必就是最好的茶,但却是茶人心头的最爱。所以,她觉得“私房茶”不是用来“斗”的,而应是用来分享的。

林苗说,信佛的人很相信“缘”这个字。因此,当茶人遇到与自己有缘的那款茶或者茶器,就会觉得深得己心。就仿如她手中所用的这个“私杯”,其实并不是多么贵重的东西,但朋友从景德镇带回来送她,而她也一眼就相中了这个茶杯,这就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而茶人用自己心爱之物来喝茶或是泡茶,自然会觉得茶中滋味也变得更加美好。

斗茶美文阅读——斗茶人士欢乐多

斗茶的乐趣

不管是通俗易懂的“斗茶”,还是气势滂沱的“茗战”,古往今来,斗茶一事叫法时变,而实质却一成不变。无论何种叫法,但凡是参与到其中的人,甚至只是见识过这场面的看客,都会在脑海中留存下无法删档的独特记忆。爱茶人士兴趣广,斗茶人士欢乐多。爱茶又斗茶的人,终将是最让人艳羡的那一类人。

一个人的“左右互博”

在我所认识的诸多科班出身的茶业从业者中,姜繁是有家族传承的一位,除此之外,他也是为数不多的打心眼里爱茶80后。姜繁祖籍江西,从爷爷辈开始便在武夷山的国营茶厂里工作,然后祖父将衣钵传给父亲,再然后传给姜繁。“我本能地喜欢和茶打交道。茶带来的安静平和,是我无法拒绝的。”这是姜繁的爱茶宣言。

与姜繁的第一次茶聚,是在他并不宽敞的宿舍里。“不好意思,宿舍太小太乱了些。”这个安静内敛的大男生一脸不好意思地一边说着,一边递给我一把竹编的矮凳。在这间不大的宿舍里,茶和茶器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而这个泡茶的区域更是占据了房间1/3的空间。“这是自己做的红茶,喝喝看。”在小石磨做成的茶桌前坐下,姜繁很自然地进入了角色。

“要说斗茶,那就只能讲我的工作了。因为在公司从事茶叶生产和审评的工作,做审评给茶叶定等级应该算是斗茶的一种。审评的时候要求能精准地抓住每一款茶叶的细微区别,这种‘斗茶’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工作外,品评茶叶只是自己的一种爱好,在我自己极小的朋友圈里,大家互相切磋交流。”虽然很多时候也会跟随公司里的前辈到各地交流学习,但诸多喧闹的斗茶活动他仍会刻意回避,不是不愿意去交流学习,只是更喜欢安静地体悟某些东西。“当然,不论从历史沿革上,还是在当下,斗茶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对于很多爱茶人来讲,斗茶是积累味觉记忆快速提高自身品茶水平的一种方式。味觉记忆的累积对品鉴和审评茶品尤为重要。”

讲完这些话时,杯中的茶已过五巡,姜繁换了另外一款红茶冲泡,交流和品茶都渐入佳境。“就拿现在喝的这款茶和前面的那款茶为例。这两款茶虽然都是按照红茶工艺制作,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前面一款的原料来自鼓山的野生茶树,两年只做了二两;现在这款,是用漳平水仙的茶树之茶青制作。所以,两款茶的口感表现特征完全不同。野茶的外形花杂,但花蜜香馥郁幽长,汤水醇和顺滑,耐泡度极好,十道后茶汤仍会有类似冰糖水的丝丝甘甜。相比之下,水仙红茶虽然外形色泽匀整,但香气和茶汤滋味都会稍逊色。”姜繁细致地讲解着两款茶的细微不同,泡茶的动作看似随意,却处处透露出他专业的素养。不同茶投茶量的控制、水温的控制、泡茶时长的控制……每一步都认真专注。

对于一位质朴沉稳的大男生而言,没有比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更放松自在的。两款红茶过后,姜繁在细心详尽地咨询过我们的想法后,又泡了云南易武的单株古树生茶和慧苑坑的老丛水仙。不管是开始的两款红茶,还是后面的生普和岩茶,对每一款茶姜繁都讲得头头是道,让人不禁为眼前这位外形瘦削的大男生送上赞叹。姜繁说,虽然工作很繁忙,但总能找到空闲,三五好友会约在你家或我家小聚,条件多数情况下是简陋的,但大家都乐在其中。“有那么一些时候,是一个人独自品赏一泡茶,在一泡茶的起承转合中找回心中久违的宁静。”

姜繁是内向内敛的,沉浸在自己的茶世界里,有些自娱自乐的意思。不过,正像他所认为的那样,斗茶并不一定要是千篇一律的喧嚣热闹,一争高下。一个人的左右互搏也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境界。

“斗”出的天伦之乐

“我现在可以静心品茶养生,与小孙子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此乃人生之一快也。”寒山问道的这句话,正是他日常生活的写照。

已逾花甲之年的寒山问道,茶龄也45年有余,是绝对资深茶客。“虽然是从绿茶开始喝起,但最钟爱的还是岩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一直就好着这口。”端坐于茶桌前的寒山问道认真冲泡珍藏的水仙茶。“斗茶这事,从官方来讲,是推广茶品和技艺传承的文化现象。对我个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退休后惬意自在的生活方式。”的确,他自己爱茶、专研茶,同时在培养年轻人喝茶这件事上,也一样乐此不疲。

寒山问道是“馋猫队”的老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因为有了老大,才有了这个专爱蹭茶的“馋猫队”。“老大,绝对是我们最爱蹭茶的首选。”这是“馋猫队”成员的一致心声。在组建“馋猫队”之前,“馋猫队”的成员和所有“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一样,扮演着诸多的角色,肩负着过重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我和他们这群小年轻在工作和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所接触,我也是从他们这个年纪过来的,深知这个阶段的不易和彷徨。茶是清和养性之物,希望他们能在一杯茶中找回久违的真淳祥和。”

为了让这些年轻人能更好地领略茶的美好,老大会定期安排不同主题的茶会,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家对不同茶品的专业认知,有时是同一品种不同山场的对比,有时是同一品种不同做工的对比,有时是不同花名的品赏。“其实,我们都懂得这习以为常的每次茶例会,满满的都是老大的爱。有次,老大为了让我们认识到正岩岩茶花名的魅力,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个人关系,在武夷山数家名字响当当的企业为我们搜罗茶样,素心兰、金佛、金柳条、玉井流香等应有尽有,每一款都让人一饮难忘。也就这次,“馋猫队”的每一位队员深深为武夷茶所折服。老大说,没有比这个更让他欣慰的事了。”

“品茶品人品,是生活态度的一种延伸,能坐下来品茶的人更懂得珍惜生活,更会圆融自在地对待生活。”为我们再续茶时,老大缓缓地讲道。

除了“馋猫队”的徒弟们,由老大的孙子孙女组成的徒孙辈也已有了初生牛犊之势。“这群大的能有现在这个水平在我预料之中的,这俩小的突飞猛进的势头是我预料之外。”老大口中的“这俩小的”,一个是老大的孙子吴,一个是老大的外孙女。吴泡起茶来有模有样,外孙女说起茶来头头是道,两个人凑在一起斗起茶来更是如火如荼。“和那群大的不同,一直以来在品茶这件事上,都没有刻意地去教授和训练他俩,只顺应天性。到现在发现,其实从他俩身上,我反而学到更多。他们让我懂得:周围环境的熏陶远比刻意呆板的说道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斗茶:春茶大PK,玩的是心跳

宋徽宗赵信可谓是宋代玩茶的“天下第一高手”。之所以称其“NO.1”,不仅是因为他以九五之尊力推茶事,亲自为产制福建的北苑贡茶写专著《茶论》,而且点茶技艺也是炉火纯青,是一位骨灰级”茶人。

除擅长点茶,书、画、琴、博古、园林等艺术,他也是样样精通,这样多才多艺且多情的皇帝,史上恐怕还真找不出几个。他有幅名画,叫《文会图》,就反映的主题而言,堪称文士茶会与宫廷茶宴的“双料”经典。既有前者的风雅清韵,亦有后者的铺排华丽,呈现了900多年前宫廷庭园茶会雅集的盛景。但,这折射出的只是宋代茶事的“冰山一角”,宋代饮茶之盛还是要看民间。

“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闲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八出劝农》)两宋最流行的茶事非斗茶莫属,其流行程度若用“全民竞技游戏”来比喻也不足为过。斗茶,又称“茗战”,始于唐,由闽人首创。首位“玩家”是祖籍福建莆田的梅妃,她曾与唐玄宗斗茶,博得龙颜大悦。但,这只是野史传说。比较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是,五代词人和凝召集身边的爱茶人组成“汤社”,“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开斗茶之先声。入宋后,斗茶日渐成风。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群雄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醒翻,斗茶香兮薄兰芷。”斗茶,是头春新茶品质的大PK,也是制茶与点茶技艺的较量。在北苑贡茶的主产区,新茶刚刚出炉。趁着还没有送完京城献给天子楷扯挨斌案搬皑馋逼贝叭搀扒茶农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到一处,撸起袖子,摩拳擦掌。他们不是要打架斗殴,而是把各自做的茶晒出来,比试比试,看看今年谁做的最好。PK新茶的过程,紧张激烈,玩的其实是心跳。每一轮对决,都牵动神经,难怪苏轼说:“斗赢一水,功敌干钟”,很有成就感。分出胜负后,胜者就仿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而败者则如同手下败将,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清新淡雅的茶,竟“玩”出了比武打擂的即视感。

斗茶,很草根,很接地气,环境优美与否、茶器精美与否、参与者是谁等等几乎都没有讲究,更没有什么仪式感,山村野店,草亭茅舍,市井陋巷,瓦肆勾栏,从山里到城里,只要有茶,都可以拿出来斗。

时至今日,斗茶之风仍劲吹神州,各种斗茶赛、茶王赛,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春茶,是一场属于爱茶人的狂欢。

文人也爱斗茶。大书法家蔡襄曾是督造北苑贡茶的茶官,品茶鉴茶的功夫相当了得。有一次,他跟好友苏舜钦斗茶。老蔡的茶好,用的水也好,本以为能毫无悬念地斗赢老苏。可是,老苏改用竹沥水点茶,成功逆袭,赢了老蔡。

老蔡还常常跟杭州官妓周韶斗茶。周韶虽为“小姐”,却是个资深茶人,每次跟老蔡斗茶,都能获胜,而且说起茶来头头是道,令老蔡自叹弗如。

 

唐庚的“三观”最正。他是大文豪苏轼的小老乡,1112年3月,他同友人相约斗茶。在斗茶过程中,他不禁联想到了唐代干里“人肉快递”惠山泉的李德裕和好茶藏着只看不喝的欧阳修,并吐槽了二人一番。他认为,“吾闻茶不问团跨,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这句话放在今天也同样适用,茶名贵与否,也许并不重要,趁鲜喝就对了。春茶嘛,图的不就是个新鲜么!

相比之下,唐人斗茶就有很强的娱乐性质。同样也是著名贡茶的紫笋茶,产区涵盖常州湖州两处。春茶丰收季时,两州官民们在境会亭搞大型晚会,请来歌姬舞女,一边听歌赏舞,一边尝鲜斗新:“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因寄此诗》)不得不说,唐人可真是“茶会玩”。

提示:请认准金骏眉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茶叶 > 茶道 >
电话: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