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三分之二湖域在苏州市吴中区境内。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沪、宁、杭三角地中心。北纬30°55’42”~31°33’50”,东经119°53’45”~1120°36’15”之间,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
湖岸总长405公里,南北总长68.55公里,东西最大宽56公里,平均宽34.11公里。湖面呈浅蝶形,以湖岸线计算的湖泊面积为2427.8平方公里,去掉岛屿后的面积为2388.1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其中三分之二湖面,在苏州市吴中区境内。
太湖四周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构成了水网密织的太湖平原。在这个冲积平原上,由十地质运动所至,形成了不少丘陵,这些丘陵一般在海拔200~300米左右,不成脉络地散布在平原或太湖之中,而在太湖中间的自然也成了岛屿,共有50多座。如果把太湖比作一个玉盘,那么,这些岛屿就是散落在太湖这个玉盘中的大大小小的珍珠。而茶中仙子洞庭碧螺春原产地的洞庭东、西山贝则是太湖这个玉盘里最大的两颗明珠,格外璀璨夺目。
东洞庭山是太湖中最大的半岛东洞庭山面积63平方公里,是太湖中最大的半岛。因其在太湖洞山与庭山以东而海拔293.5米的莫厘峰得名。湖岸线较平直,从此到南,一条鱼脊背状的东北一西北走向山脉把东山分成前山与后山两部分。莫厘峰东为前山,其西则为后山。山脉北东走向,长约10公里,宽3公里。山体为泥盆系石英砂砾岩。
莫厘峰为东山主峰,海拔293.5米。相传隋莫厘将军居之,故名。主峰偏于东北端,向南绵延伸展的诸峰,海拔度大体依次递减。其北为二尖顶(248米),其东南为山茅峰。往南和西南方还有白沙岭、虾蝃岭(202米)、磨盘顶(196米)、鹰窝顶(202米)和阳山(141米)等山峰。其南端有一个深入腹地的东南向谷地——俞西坞。从湖边到山顶植被良好,浓阴覆盖,盛产柑橘、枇杷、杨梅、茶叶。
西洞庭山为我国内湖第一大岛西洞庭山面积79.8平方公里,是我国内湖第一大岛。因岛在太湖洞山和庭山以西,故得名。西山四面皆为水所包,又名包山。全岛东北狭西南宽,港湾众多。岛上重冈覆岭,地形复杂。缥缈峰为西山主峰,海拔336.6米,巍峨耸立在岛中央,其支脉四向延伸,高低起伏,山体由泥盆系石英砂砾岩组成。北东走向,绵延11公里,最大宽度为8公里,较高山峰有大昆山(307米)、凉帽顶(222米)、野猫洞(215米)、笠帽山(213米)、北门岭(199米)和小峰顶(189米)等,四周山峰较低,冈峦起伏较大,切割较烈,山体经常期侵蚀,变得外貌圆浑,坡形平缓,曲线柔和,全岛有20余条深浅不等、坐向不一的山坞、山谷。
洞庭山的地貌可分为低山、丘陵、山坞、滨湖、低地。
低山
缥缈峰、莫厘峰、大昆山等较高峰,主要由泥盆系硬质灰白色石英砂岩和紫色云母砂岩构成。山顶成脊状长条形。山地坡度一般为20°~30°,其上部达30°,山脚15°左右。坡形上凸下凹,在山麓与平原过渡处有明显坡折。山体200米以上,岩石裸露,土质瘦瘠,土壤为薄层风化残积层构成的粗骨土,植被为稀疏的马尾松白栎灌丛和草木群落;200米以下坡度减缓,土层
增厚;50米以下,土壤为残积坡积层组成的山地黄棕壤,厚0.5~1米,土壤肥沃。
在优越的地形部位,形成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混合林,可种植茶树、果树。
丘陵
丘陵山体较小,山顶呈浑圆状,海拔在100米上下,山坡坡度较缓,在15°~20°之间,在坡脚为10°~15°,坡形亦为上凹下凸,岩性土壤与低山一致,土层除山体上部残积层略薄外,中下部残积层较厚,土壤肥沃,保水性好。林木生长条件优于低山。
山坞
在山丘形成过程中,山体受流水侵蚀形成一系列沟谷,后来山体基底下沉,沟谷沉溺,成为湖湾;或在谷底积较厚的冲积物,形成底宽平、向外微斜的谷地,其谷底与两侧山坡有明显的角度转折,而与后面山坡逐渐过渡,整个沟谷形状如船坞,称为“山坞”,按其规模、形态特征可分深坞、浅坞两类。
深坞坞底长500米以上,与周围山地高差大于100米,坞底倾斜在5°以上下,两侧坞坡在15°~25°之间,坞头坡度可达25°~30°。深坞一般由一条主坞、与数条支坞组成呈树枝状,如东山俞坞、西坞、曹坞、藏船坞、西山涵村坞、毛公坞、天王坞等。深坞坞口两侧和坞口外侧坡麓的地形部位、水土条件优越,利于茶树及柑橘、枇杷等果树生长,但坞底、坞头的地形部位,极易积聚冷空气,不宜种植茶树。
浅坞
坞底长在500米以内,与周围山体相对高度差小于100米,坞口敞开,朝坞里渐宽。
坞底坡度7度~8度,两侧坞坡15度~20度,浅坞环山分布较多,一般无主、支之分。浅坞地形荫蔽,冷空气不易在坞底积聚。东南向的浅坞小地形更为优越。浅坞内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植被茂密,是发展高产优质茶树及常绿果树的处所。
滨湖低地
洞庭山的湖湾处都有平地的滨湖低地,纵深自数十米乃至数公里不等,由于地形和湖流淤积的关系,东西两山一般都是西北面滨湖低地较狭,东南面较宽,东山并以东南麓的宽阔滨湖低地连接冲积平原,滨湖低地是水稻栽培、水产养殖区,在地势高处,也栽培柑橘、梅树、桃树等。
洞庭山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带,加上太湖水体的调节作用,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和无霜期较长的特点。
气温
年平均气温15.9℃。1月份平均气温3.3℃为最冷月。7月份平均气温28.4℃,为最热月。极端最低气温为8.7℃,极端最高气温达38.8℃>10℃的有效积温为5069℃,全年茶树生长期较长,增产潜力大,稳定通过10℃的起始期早,名茶开采早,碧螺春茶一般在3月中旬开采。
洞庭山的位置偏于太湖东南隅,当冬季寒潮从西北或正北袭来时,必须先经过宽达30~40公里的太湖湖面,湖水缓和了寒潮的锐势,因此同样在寒潮的袭击下,洞庭山的气温要比太湖沿岸的其他地方,如宜兴、湖州、嘉兴、苏州都要高些。气温的日较差及年较差也较小。对常绿果树及茶树的经济栽培有很大意义。
降水
年均降水量1139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在133.9天左右。全年有三个较明显的雨季,即4月、5月的春雨,6月、7月的梅雨和9月的秋雨。4~9月,月平均降水量火于100毫米,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日照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78小时,日照度为49%,其季节分配,以夏季最高,春秋次之,冬季最低。由于山丘地形复杂,山脉走向多端,东向的南向的阳坡由于受太阳照射时间长,特别是冬季日光斜射时,所受热量大,温度较高;因西北向阴坡,受日光照射时间短,温度较低,寒潮来袭时,果树、茶树易受冻害影响。
无霜期
平均244天,最早初霜期是1958年10月27日,最迟是1980年12月4日。最早终霜天是1977年2月22日,最迟是1961年4月12日。
灾害性天气
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低温灾害和干旱危害。低温包括冬季严寒,春季低温,特别是晚霜冻。如1977年最低气温达一9.70C,太湖封冻半月余,柑橘严重受冻,部分茶树枝梢焦枯。1961年4月16日的晚霜冻害,使茶树新梢受损,碧螺春茶比1960年减产43%。洞庭山区盛夏晴热少雨,若遇“空梅”,或无台风影响和无雷雨时,常有旱灾发生,伴有高温时对茶、果危害严重。1967年高温大旱,≥350C高温天有35天,6月7日至10月31日,连续118天无雷雨,30%以上果树干枯而死。新栽茶苗及幼龄茶园大面积死亡。新中国成
立后的1967~1968年、1978~1979年是连续大旱年,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重大影响。
土壤种类与分布
太湖丘陵山区自然土壤属黄棕壤。洞庭山的低山丘陵主要为石英砂岩及紫云母砂岩组成,其顶部、上坡一般发育着薄层土壤,如砾质薄层红黄土,坡腰和坡底发育成中层红黄土,而海拔50~100米的缓坡与沟谷,多发育成厚层黄土。山前平原和梯田的茶果种植区,因长期受人工耕作影响,为果园黄土。湖滨滩土因常年受湖水涨落的近代湖相沉积质的影响,发育成小粉士、青沙土、水稻土。西山的元山、石公山,东山的三山等少数石灰岩低丘发育着石灰性土。其主要土种为:
1.砾质薄层红黄土
由石英砂岩及云母砂岩的残积物风化而成,剖面含大量砾石,土层厚度小于40厘米,土壤呈酸性。这种土壤所存位置坡度较大,从15°~35°,一般作为生态林地,实行封山育林。
2.中厚层红黄土
由石英砂岩及云母砂岩的风化体经过运积而来的坡积层发育而成。呈酸性pH5~6,质地为轻壤和中壤,物理性黏粒在30%左右。
土层较厚,一般存60~80厘米。所处位置坡度稍平缓,大部在3。~20。之间的山麓和谷地。这类士壤主要用来种植果树、茶树,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往往利用石块砌成梯田。
3.果园黄土
为堆积黄土母质经人为耕作形成的土壤,质地壤质,旱酸性,pH值5.5~6.5,土层厚达1米以上。由于人工培肥肥力提高。
其上层受客上影响较深,物理性能良好,这类土壤分布在丘陵山区前的平原,是果茶的种植区。
4.石灰性土
由石厌岩风化体发育而成。剖面夹有
大小不一的片状石块,土层深厚不一,土质黏重,土壤中性偏碱pH7~8。分布在东山的三山、西山的元山、石公山等地,条件较好的可种植果树,但不宜栽植茶树。
5.小粉土
湖泊冲积母质发育,有机质很低,粗砂含量达50%~70%,肥力低。分布在滨湖地带,作为水稻栽培区。
植被
洞庭山的自然植被绝大部分是次生性的,甚至是高度次生性的。阔叶林中的落叶常绿树混合林,不少是常绿落叶阔叶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林类型,并非原生混合林。
洞庭山虽然海拔不过300余米,但构成较清楚的植物垂直分布。大体来说,最顶部的是草山,其下是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树和冬青、杨梅、苦槠、青岗栎等常绿阔叶树的混合林,山麓及山前平原是果、茶栽培处,湖湾地区是水生作物及水稻栽培处。所以有这样的情况是由于洞庭山居于湖岛地位,海拔高度对风力、气温等影响显著,就全区来说,东北坡因一般面对气流方向,风力大,地面蒸发快,冲蚀强,土层薄而干燥,所以植物分布比较稀疏,而南坡就正相反。
洞庭山常见植物中,乔木有马尾松、石栎、冬青、香樟、锥栗、火炬松、湿地松、杉木等;灌木有算盘子、胡颓子、羊踯躅、乌饭树、山胡椒、柘、牡荆、石楠、六月雪等,草本有白黄茅、刺野古草、细柄草、翻白草、桔梗等;沼泽地有芦苇、荻、茭白、野慈姑、水蓼、浮萍、莼菜、满江红、野菱、水蕨、菹草、苦菜等。
作为人工植被来说,经济林在洞庭山有它的特殊地位。经济林种类繁多,主要有杨梅、柑橘、枇杷、板栗、银杏、梅、柿、桃、枣、李、杏及茶树。它们是山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果茶主要分布在缓坡、谷地和山前平原,白海拔5米至150米都有分布,其中柑橘主要分布滨湖低地,枇杷、板栗主要分布山麓缓坡地的下段,杨梅则分布在上段;茶树主要与枇杷、杨梅、柑橘、板栗等果树混合分布,范围较广。近年来在山麓上坡新开发一批茶园。
洞庭山自古以来就是人烟稠密地区,植被受人为影响很大。原生植被早已破坏殆尽。人为破坏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原有植物分布,也转而影响生态环境,最明显的例子,如洞庭山从前是丛林深邃山泉众多,自从山顶树木被砍伐后,造成积水一泻无余,果茶灌溉绝少有天然水可利用。
水土流失也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已引起当地政府重视,近年来封山育林,森林防火,营造生态防护林都有加强。
提示:请认准金骏眉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碧螺春的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