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茗家”伍湘安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在安化,伍湘安的名气很大。只要一提起茶文化,当地人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要了解安化黑茶,就得去江南(镇)伍湘安那里看看!”

安化黑茶“茗家”伍湘安

村里的博物馆

“你不要坐到(江南)镇的路口,看到有个叫‘老顺祥’(茶企名)的牌子就下车,然后从它对面的小路进来,随便找个人问下就能找着了。”坐在开往江南镇的班车上,快到站时,伍湘安的大儿子伍云晖正好打来电话,给我们指路。

按照他说的地点下了车,耳朵总算摆脱了一路咿咿呜呜唱个没完的发动机,清静了下来。穿过马路,就是一条村道,在农田村舍间,蜿蜒着伸向远方。

深秋的阳光,明媚柔和。走在阳光洒遍的小径上,时不时传来几声鸡鸣狗吠声,给午后的乡间更添几分宁静。

折过几间水泥房舍,一幢古香古色的黑瓦木屋,就跃入了视野。它的出现,给村子增添了几分“文化味”。木屋的形制是安化很常见的民居,尽管经过一番修缮,但依然难掩时间的沧桑。倒是门前那块刻着“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以下简称“展示馆”)金字大石,让木屋显得气派了不少。

刚进屋,就能感觉扑面而来的人气。一袭白衣的伍湘安,坐在茶桌前,正同围坐在四周的来访者们,一边喝茶,一边谈笑。他那满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看起来矍铄,又不失儒雅。他见我来,微笑着朝我地点了点头,示意我一起坐下喝茶。

安化黑茶茶砖

“老爷子这会儿正聊着,我先带你转转吧。”伍云晖提议道。

这幢民宅不可小觑,内里可是“五脏俱全”,是一座“家庭式”博物馆。它划分为图片展示室、茶文化研究室、文物室、品牌室四块区域,装下了一部安化黑茶发展史。

“这些茶具、制茶机具都是老爷子四处找来的,有些东西现在都难得一见了,很珍贵。你看,像这只茶篓就是历史上安化黑茶曾作为‘官茶’的铁证。”伍云晖从木架上取下一只残破的茶篓,上面赫然印着“官茶”的字样。

“还有更宝贝的呢。”伍湘安会完客,走了进来。他带我来到一台揉茶机前,轻拍着上面老旧的构件说:“这台木制揉茶机,我整整花了两年才找到。它可不一般呀,是1932年冯绍裘在这里工作(时任湖南省茶叶试验场场长)时设计发明的。过去揉茶都是靠人工,有了它,双手就解放了,用水力揉茶,生产效率高,茶做出来也漂亮。”他又想方设法搜罗到了一台小型木制水车,与揉茶机组配,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水力揉茶的场景。

伍老爷子望着满屋子的器物,颇有些感概:“个人做博物馆不容易啊,得花不少钱。这些坛坛罐罐暂时只能先这样堆着,以后再慢慢把展示柜做起来,一年做一点吧。”2009年,他购买这幢老房子,连同改造装修,共花了60多万元,这可是他用来养老的积蓄。

“我买这栋老屋是‘先斩后奏’,老伴儿女们事先是都不知道的。直到协议书正式签字,才告诉他们。不瞒着,(展示馆)就搞不成了。”当时,亲友们想不通,都七十好几的人了,放着县城安逸的生活不过,偏偏要到乡下来折腾,而且还花钱找“亏”吃。

可是,伍湘安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江南(镇)过去就是黑茶的集中地,茶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我本身就是这里人,小时候就亲眼见过这一带茶市的繁荣景象。所以,在江南建展示馆是最合适不过了,它要变成挖掘、研究、整理、传承、传播和弘扬安化黑茶文化的平台和窗口。”

他给这栋木屋取名叫“竹石茗轩”,以“竹石”坚定、执著的精神品格自勉。的确,他做的事,是需要极大勇气和意志的。

老骥再出山

2011年10月18日,修葺一新的老屋,改头换面,变成“竹石茗轩”,也是“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并迎来了首批访客。望着簇新的黑瓦、精美的雕花门窗,伍湘安脸上浮起了轻松的笑容。这栋老屋,对于他来说,是有里程碑意义的。

十年前深秋的一个早上,退休多年的伍湘安,像往日一样,在家喝茶读报看书,日子过得清闲自在。然而,一位访客的到来,却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状态。

时任安化县委书记彭建忠登门拜访,想请伍湘安重新出山,担任即将成立的安化县茶业协会(以下简称“茶协”)首任会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答应了彭书记。“安化产茶历史悠久,现在县里这么重视发展茶产业,并把黑茶作为重点,这是真正抓到了发展安化山区经济的‘牛鼻子’。作为安化人,发挥余光余热,我责无旁贷!”

江南镇,自古是安化黑茶在资江沿岸的重镇。生于斯长于斯的伍湘安,对家乡的黑茶有很深的感情,从他的祖辈开始,就跟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祖母是江南有名的拣茶‘里手’,我父亲11岁就在纸坊里学做包黑茶的皮纸。”耳濡目染,黑茶的醇香给他的童年时光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并像一枚烙印深深地钤入了他的魂脉。

1979年,赴藏工作的他,更是切身体会到了黑茶对于藏民的魅力。“书上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在藏族人民生活中,黑茶的地位是何等地重要啊!”他回忆说,当年入藏时,行囊中除了衣物外,绝少不了一块黑茶砖,以解牛羊肉的荤腥。因此,他对安化黑茶当前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充满了信心:“现在,我们生活好了,饮食结构也起了很大变化,患‘三高’、肥胖等富贵病越来越普遍。作为健康之饮,安化黑茶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接受,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走马上任后,伍湘安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黑茶产区调研,通过走访茶企、茶农,了解黑茶的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发展安化黑茶产业,要从八个字入手,即“原料”、“质量”、“品牌”、“市场”。

“原料是基础,质量是生命,品牌是形象,市场是动力,这几个都是产业发展的要害。”为了推进安化黑茶标准化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伍湘安组织茶企及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维护安化黑茶品牌质量的倡议书》,茶协也印发了《安化黑茶经销商自律公约》。

同时,在安化黑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播上,伍湘安这匹“老骥”也不遗余力,开始了新的征程。

新使命

展示馆里,唯一有用玻璃展柜陈列的不是什么珍贵的文物,而是伍湘安的两部书稿一《安化黑茶》和《安化黑茶探秘》。

“《安化黑茶》是我的第一本书,41万多字,前前后后花了8个月时间,增删17次。”他指着展柜里摞得整整齐齐的书稿说。书脊上的数字,清晰地标示着修改的次数。

“要搞一本书出来,没那么容易。”他感慨道。“尽管我们的黑茶很有名,但是多数人对它认知很不够,就算是行业内(的人),对它的一些概念也很模糊。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大家所看到的资料不够完全,不够准确。我想啊,既然要宣传推广安化黑茶,就要有一套相对全面、可靠的资料。”于是,平日里,他就有心留意关于安化黑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目积月累,他掌握的资料逐渐多了起来,便萌生了编书的想法。“如果有一本工具书式的安化黑茶专著,既方便大家查阅参考,也可以更好地传播茶文化,还能给后人留下一笔财富,不是一举多得嘛。”

然而,编书并不是一箩筐资料的简单汇编,光是搜集资料就十分不易。“古书上的记载,几乎是只言片语,就算是县里文物所、图书馆、档案馆里的资料,也是零零星星。”他如同一个在茫茫沙漠里行走的旅人,只要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哪怕是蛛丝马迹,他都会像发现绿洲一样兴奋不已。

在写作的过程中,困难更是如洪水猛兽般朝他扑来。譬如,关于安化黑茶的起源,学术界历来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安化说”和“四川说”两大主流观点,各执一端。为了正本清源,他一头扎进故纸堆穷搜博采,一头深入安化黑茶主产区寻找证据。终于,他在茶农家里留存的老制茶工具中找到了答案:“黑茶最早是从‘渠江薄片’茶的制作工艺演变而来的。渠江薄片是绿茶,安化茶农在长期茶叶生产实践中,无意中发现了渥堆(发酵)工艺的奥妙——经过渥堆的茶更适合饮用。从此,在制作渠江薄片时,多了一道‘渥堆’,做出来的就是黑毛茶的雏形。久而久之,它就变成一项成熟的工艺沿袭了下来。”

提示:请认准金骏眉官网,快速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黑茶 > 安化黑茶 >
电话:13859366756在线客服